美文网首页
【心学史海】陆九渊观察南宋朝廷,创立“官人、公人、中人”三人世界

【心学史海】陆九渊观察南宋朝廷,创立“官人、公人、中人”三人世界

作者: 阿里神灯 | 来源:发表于2021-12-10 20:31 被阅读0次

乾道九年,陆九渊在家候职,讲学槐堂,广收弟子,并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理学体系——心学。“陆氏门庭”似乎也开始确立,高山上吹唢呐—名声在外。一年时间,槐堂弟子遍布浙赣闽粤,由此可以窥见乱世士人的爱国心切,心灵无依,到处求学问学,寻找救国之道。

翌年,淳熙元年三月,陆九渊奉命赴部调官。他过四明,会浙江诸友,逗留在道教的第九洞天,饱览丹山赤水的四明风光;游会稽,探禹穴。在越王城,怀念春秋时勾践,为吴所败,以甲盾五千,栖于会稽,卧薪尝胆,十年生聚,终于报仇复国。在风光如画的会稽山上,他低回不已,国难民愁,一时涌上心头。

“万古不传音,吾当为君宣。”自己的讲学,虽然得到许多“同心”,甚感慰藉;但许多困惑、疑义,特别是对当代理坛的纷乱,支离蔓延;传经注经,抓不住儒学的本质,是否能“救儒复圣”?使人忧心忡忡。此次三上京都,应多求教于师友;并多了解外面的世界。他来到临安,经吏部铨选,免试授:迪功郎、隆兴府靖安县(今属江西宜春)主簿官。但不能立即上任,还得等候。正如他回家后写给浙江温州徐子宜信中说:“某无能,连黜铨寺,今始以免试拟隆兴靖安簿,六年阙。去家四百里,久离侍下,欲急归。”(《陆集>67页)

陆九渊对什么时候能上任做官,倒不在乎;但他既然踏上仕途,就得考察社会,接触官场。使他深深忧虑的是:南宋官场已经腐败透顶。他说:

方今熟烂败坏,如齐威秦皇之尸。诚有大学之志者,敢不少自强乎?(《陆集》13页)

今日风俗已积坏,人才已积衰,公储民力皆已积耗,惟新之政,亦良难哉!(《陆集》174页)

民力日屈,郡县日困,守令救过不给,其势然也。(《陆集》308页)

总趋势是“熟烂败坏”,“公储民力”耗竭;表现出来是“民力日屈,郡县日困”。守令要“救过”也没有办法了。

三上京都,考察沿途各地官府民情。陆九渊观察南宋官场,得出个除朝廷外存在“三人世界”的结论:官人 公人 中人

官人指朝廷命官,如郡守、守帅、提刑、监司、漕吏、县令、体官(副职)、主簿等等。这些人都是外籍人士,有才有不才,有善有不善。公人指胥吏,僚属,所谓“豪吏猾胥”者。多属本地人,为非作歹皆是此辈。中人一则指“无以自立”,皆“从风而靡,随波而流”者

°

“官人者异乡之人,吏人者本乡之人。官人年满者三考,成资者两考;吏人则长子孙于其间。官人视事,则左右前后皆吏人也。故官人为所欺,为吏所卖,亦其势然也。”

“吏人自食而办公事,且乐为之,争为之者,利在焉故也。故吏人之无良心、无公心,亦势使之然也。”

“官人常欲知其实,吏人常不欲官人之知事实,故官人欲知事实甚难。官人问事于吏,吏效其说,必非其实,然必为实形。欲为实形,亦必稍假于实。盖不为实形,不能取信。官人或自能得事实,吏必多方以乱之;纵不能尽乱之,亦必稍乱之。盖官人纯得事实,非吏人之利也。故官人能得事实为难,纯以事实行之为尤难。”(以上均引自陆集》112页

陆九渊这些文字绘声绘色,实事实说,层层推进,写尽官人和公人之间的复杂微妙关系,辨识得清楚明白,了如指掌。

“公人世界,其来久矣,而尤炽于今日。”为什么会如此猖獗呢?主要是官人无才不善,政治腐败。“十数年来,公人之化大行。官人皆受其陶冶,沉涵浸渍,靡然一律。”有的官人也同流合污了。还有地方上一班“中人”,甚至书生腐儒“又以经术为之羽翼,为之干城,沮正救之势,塞惩治之路,潜禦其侮,阴助其。”就这样,老百姓遭殃了有些地方,官人、公人、中人勾结,狼狈为奸,搞得邪说诬民,冤狱林立,“奸猾之谋,无不得逞,贿赂所在,无不如志。”(以上,均引自《陆集>112页)

以“狱讼”为例:

是民有冤情,无法上诉。“有被害者赴诉也。今乃以告讦把持之名而抑绝之。近来胥吏之妙用,专在抑绝赴诉者之路,惩一二以威众,使之吞声敛衽,重足胁息,而吾得以肆行而无忌。”(《陆集》69页)

二是狱吏横行,屈打成招。“今风俗弊甚,狱讼烦多,吏奸为朋,民无所归命,曲直不分,以贿为胜负。”谁贿赂的钱多,谁就胜诉;谁不贿赂谁就办不了事,伸不了冤,甚至坐穿牢底,送了性命。这是因为:“盖狱官多非其人,吏卒常司其权。平民一柢(l同抵)于狱,唯狱吏之所为,棰楚之下,何求不得?”狱吏用“闪隔”的方法,借助刑具,采取逼供、信手段,所谓“求实之法”:“假令有二人则隔为二处,三人则隔为三处,不使之相闻知。以吾所疑与其事之节目,逐处审问,谨思精察要,可以得情者,反覆求之。更恶劣的是:“盖其词情皆由于吏卒之所成练。”如果凭供词来断狱,“虽使皋陶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者。

(引文均见《陆集》111)这种监狱,暗无天日,“得情为难”,无者含冤抱屈,有钱者逍遥法外。

初涉官场的陆九渊面对乌烟瘴气的“三人世界”,痛心疾首,他说: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张官置吏,所以为民也。

民为大,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邦本,得乎丘民为天子,此大义正理也。今县家,亲民抚字之职也”(《陆集》69页)

因此,他坚信自己在“槐堂书屋”初步建立的“心学”是救国治国的良方,提出“君心国论”

某窃有区区之说,以为绝薪而致水,要在于不厌详复不忽卑近,相与就实以讲求至理,研核其实,毋遽以大意粗说盖之,则至理可明,被说可破。至理明,被说破,则自其身达之家国天下,无不可为者。君心国论,亦有致力处,岂直州县官吏间哉?”(《陆集》68~69页)

五月二十六日,陆九渊决定去拜访恩师吕祖谦先生。到了婺州金华城内,听说先生到三衢山去了,只好相待累日。吕祖谦回家,师生重逢,异常亲热,住了七八天。陆九渊将二个月来官场“三人世界”所见所闻以及“君心国论”请教先生。吕祖谦听了也有同感,叹息不已。九渊又说:“今日讲学之风很盛,实为最大害者。名为讲学,其实乃物欲之大者。邪说说,充塞仁义。以至一些小人借口济恶行私。加上公人世界之祸,良民善士只有饮恨吞声,无所控诉。此今时大势。某有区区之说,可达天下,请先生指教。于是,将自己在槐堂孕育的心学》一一详讲。吕祖谦听罢笃实淳直而又易简睿智的陆氏思辨,惊叹英才伟特;但又耽忧其说与元晦(朱熹)先生“性理之论”大相径庭,终有磨砻以至牴的一天。后来,他给当时著名词人陈亮(同甫)写信道:“自三衢归,陆子静相待累日,又留七八日,昨日始行。笃实诚直,朋游间未易多得。渠云虽未相识,每见尊兄文字,开豁轩翥,甚欲得相聚。觉其意甚勤,非论文者也。”陆九渊的爱国襟抱和陈亮是相同的,神交已久,自然期望有缘相聚。

陆九渊回家后,《与徐子宜》书。论述了讲学大害和官场“三人世界”的众生相。

这年八月十二日,陆九渊次子循之生。

相关文章

  • 我所知道的朱熹:第十九章 鹅湖论辩

    第十九章 鹅湖论辩 南宋时期,中国的理学开始分流,有了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的分别,虽陆九渊的...

  • [人物]心学创立者——陆九渊

    陆九渊学习孟子的学说(被问“先生之学亦有所受乎”,答“因读孟子而自得之”)开创心学,他认为朱熹的学说“支离破碎”,...

  • 读“传习录”,现实说心学

    心学之说乃南宋陆九渊首创,明朝阳明先生将其完善并发扬光大,成为陆王心学。 阳明先生学著不留后世,《传习录》是他与弟...

  • 儒学基础——王门四句教

    众所周知心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演变成理学后有一次重大的发展。一般来说,心学是由南宋大儒陆九渊提出,到了明...

  • 三衢诗歌(974)·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官员,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

  • 南宋小朝廷

    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俘,同时被俘的还有嫔妃宫女、皇子公主、宦官大臣,乌泱泱的一大堆,金兵押着他们一路北上。京城沦...

  • 王阳明都说了什么?

    心学源流 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他和陆九渊合称陆王学派,或称心学,肇始于程颢,经由陆象山和王守仁完成。 陆九渊,...

  • 新儒家(下):心学 |《中国哲学简史》

    心学 朱熹赞同“性即理”,而陆九渊却认为“心即理”。朱熹眼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抽象,一个具体;陆九渊眼中只有一个世界...

  • 2018-03-21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

  • 南宋郑湜的仕途

    郑湜[shí]与理学家心学宗师陆九渊相熟,陆九渊曾经给他写信《与郑溥之》,陆九渊去世时,郑湜出具祭文(后来查证为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学史海】陆九渊观察南宋朝廷,创立“官人、公人、中人”三人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hl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