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康乐明德学校的读书活动以“读教育名著,享教育人生”为主题,鼓励教师参加读书活动并将自己的所感所思与大家分享。大家精心阅读了霍华德•加德纳所著的《多元智能新视野》,对新时期教育变革有了更多思考。现精选4位老师的读书心得与大家交流,也促使我们更加深入的进行思考和改变。
换种眼光看学生,多种形式来教学——康乐明德学校“读教育名著•享教育人生”读书心得1.张立红:做自己的智能分析师。传统智力理论认为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是以这两者整合方式而存在的一种能力。20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创造了智力测验,用来测量人的智力的高低即智商。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智能是生物物种的特性,智能是人类个体的差异,智能是一项任务的圆满完成。青春期,是天赋模式发展中最真实的时期。一部分人,可能达到专家的水平;至少有一部分人不会停留在专家的水平上。有时他们会断然掉头,变得富有冒险精神,开始怀疑正统观点,向往突破旧观念的束缚。
换种眼光看学生,多种形式来教学——康乐明德学校“读教育名著•享教育人生”读书心得2.杨丽:换种眼光看学生,多种形式来教学。从书中我深深感到: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找到最好的“自我感觉”,使心智得到了更加健康的发展。它要求我们的课程在努力使不同智力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理解这一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评价观”,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并积极地实践课堂教学活动。
【1】 更新教育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开发智力。教育方针要求在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能力。而智能是多元性、差异性的,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全面发展的。加德纳教授认为每种智力在个人智力总和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存在优势智能与弱势智能,那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是要扬长,还是要补短呢?相信多数人都会认为,既要扬长又要补短。可是实际上我们的教育往往是抑长补短的教育,以抑制学生长处来补学生的短处,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素质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发展,什么叫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应该是让学生的优势智能充分发展,并达到卓越,至于学生的弱势智能有所发展即可,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强化弥补。这与教育可以开发智力是相吻合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天才,只要让他的优势智能得到充分发展。可现实往往是抑制优势智能,花大力气去发展弱势智能,其结果往往是优势得不到强化发展,弱势也弥补不上来,徒劳无功。这也是我们教育失败的原因之一。
【2】更新学生观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也就让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不平衡,呈现在学科上就使得学生有的文科好,有的理科好;有的体育舞蹈好,有的演讲唱歌好……作为教师,只要在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有更好的发展即可,不必强求一定要发展到什么程度。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爱好特长、优势智能做到极致。最好因材施教,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发展,个个成人,个个成才,个个成功。
【3】更新评价观教育需要一定标准,但不能推行“标准化”,教育不能学企业里制造产品,因为学生是有个性的。学生的发展各不相同,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评价。之所以不能仅凭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好坏,更不能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整体情况,是因为这样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分数仅仅是九大智能之一。最好的教育评价是多元评价,公正立体的客观评价,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办出特色,学生才能发展个性。
【4】更新教学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为了让课堂更有活力、让教学更富创意、让学生更加聪明、让发展更为全面,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改进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情境创设: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作品情境、竞争情境、生活情境、虚拟情境、任务情境等,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协作、探索、创新,切实提高了学习效率。
3.张璐:教育实践。第六章幼儿智能的早期培育。简单介绍了“多彩光谱”评估的理论背景和框架,讨论了实验研究的发现,以及提出的初步结论。透过“多彩光谱项目”的研究,作者还探讨了早期识别幼儿特殊才能的可能性以及明确地区分学龄前儿童展示出的能力轮廓的可能性。
第七章小学阶段的项目教学法。作者引入了“印第安纳波利斯八教师”准备建立一所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学校的实例,并介绍了该所多元智能学校,讨论了项目成果的评价以及该项目教学法的“脚手架”。
第八章学科理解的多元切入点。本章讨论了教育的主要目的以及最有希望、最有效的教育体制。作者认为教育的一个直接目标是促进理解。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把任何教育背景下所获得的知识、概念和技能应用到与这些知识确实相关的新的事件中,或新的领域中,那么他就实现了理解。接下来作者就如何实现真正的理解作了阐述。
第九章高中学科的探索:“艺术推进”评估法简介。本章介绍了一种新的艺术课程及其评价方法即“艺术推进”(Arts PROPEL)。文中简单介绍了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零点项目”(Project Zero)过去四十年为艺术教育设计的方法以及该方法目前实际应用的形式,阐述了“艺术推进”评价法以及两种艺术教育的方法即领域专题和过程作品集。
第十章情境化评估:标准化考试的替代方案。作者对当今的标准化考试和几个世纪前的“师徒制”作了比较。他认为现代的正规考试代表更易于判断的评价形式,但师徒制模式的某些方面与当今关于人们怎样学习知识、如何才能更好地评估学习成绩的知识相当的一致。作者认为师徒制模式的学习和评估方式即“情景化学习”方式,应该适当地再次引进到我们的教育体制中。
换种眼光看学生,多种形式来教学——康乐明德学校“读教育名著•享教育人生”读书心得4.张慧琴: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由于现在学校里基本上还是通过标准化正规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智力高低,而忽略了学生的多元潜能;学生也早已习惯用成绩好坏来给自己定位,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就是做什么都行的能手,而成绩差就干什么都不行,这样便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成绩好的,自信,全面发展,成绩差的,自卑,全面落后。原本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本身有一些特长,比如唱歌不错,但因为成绩不好,所以不敢出声,不敢在很多人的场合展现自己,埋没了自己的才能。他也不会为自己有某些特长而感到骄傲,很不自信,做事也小心翼翼,那么,我们该怎样改善这样的现象呢?让我们给每一个孩子发挥和展示自己的智能优势的机会,在孩子的发展和成长中,变“扬长避短”为“扬长补短”,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天生我才必有用”。让我们“肯定”每个孩子——“接纳”所有的孩子——“启发”每个孩子的智能潜能——“协助”每个孩子用自己的智能优势弥补智能弱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