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社会认为树木结出苹果才是成功的,那么将来所有的树木都会朝着结出苹果而努力。
〉〉01
微信朋友圈曾经刷过一个视频,题目叫“你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这句话,不知点到了多少父母或孩子的痛处。
小时候,我家附近有一位邻居,因为生的是两个女儿,所以对她们特别严厉,一心想让女儿为自己争口气。女儿考试考砸了,轻则跪搓衣板,重则抽鞭子,弄得两个女儿都不敢见村里人,放学也尽是捡没人走的小路回家。
大女儿初中刚毕业,在一个夜晚一声不吭消失了。这位邻居发了疯般到处寻找,所有人都嘲笑他,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到最后,村里人纷纷传言她已经死了,劝他放弃,他仍然每年出去打听一两次。
没想到,八年之后,他女儿又在一个夜晚突然出现,还带来了满身的伤痕。
原来,在他的打骂之下,女儿内心越来越叛逆,那晚离家出走,下了决心宁愿一个人死在外面,也不想留在家里受罪。也许是太渴望家庭的温暖了,她在打工的小厂子认识了一个闽南沿海的中年男人,被他的甜言蜜语打动,跟着他去了他的老家。到了那里才知道,这个男人好吃懒做,家里特别穷,在当地根本找不到老婆,就把她连蒙带骗哄了过来。把人弄到手后,男人也不珍惜,依然游手好闲,家里的活从来不干,整个家都是她一个人撑着。在她连续生了两个女儿后,便开始拳脚相向……
这位邻居后悔死了。本来是想让女儿长大后有个好的归宿,才对她们百般严厉,但他的打骂,让从没品尝过父爱温暖的女儿遇到了另外一个自己。(关于这个故事,我曾写了一篇小说发表在豆瓣)
有时候,命运就是这么奇妙,你以爱的名义管教孩子,命运就以同样的方式给你回击。只不过,代价是毁灭你孩子的人生。
〉〉02
也许这个故事只是个极端的个案,但不懂怎么表达爱的父母,在国内仍是俯拾皆是。
父母与孩子之间,本是这个世上血浓于水的亲人,却往往在现实中变成了最亲密的敌人。更有甚者,频繁引发人间悲剧。15岁双胞胎三次策划杀死父母,18岁男孩高考后跳楼自杀……背后折射的都是扭曲压抑的亲子关系。本来是要在有限的一生里相依为命的人,却把这份爱变成了生死对立的怨恨。
这些悲剧背后,最大的讽刺,莫过于父母的“满嘴是爱”。我骂你是为了让你聪明一点,我打你是要你长点记性,我现在严厉是为了你将来不用吃苦……父母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以期孩子将来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并且自以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然而,每一次悲剧都在证明,其实是父母把爱当成了伤害孩子的武器。
教育孩子就一定要付出痛苦的代价吗?我觉得所有的家长都应该读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本书。
美国哈弗大学校长杜威这样评价它——《斯宾塞的教育》是美国和英国读者最多的教育名著,很多人把斯宾塞看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我认为,在现代教育史上,他是一座纪念碑。
作者以小斯宾塞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以快乐教育为主题,在心理、医学、生理等方面提供了育人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如何不打不骂教出好孩子。书中以小见大,因事说理,读来颇受教益。
我特别欣赏书中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能够不教。在作者看来,所谓的教育不过是启蒙、开智、引导罢了?你教给孩子的应该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提供如何生存的工具。对于实现这种教育理念需要扮演的角色,书中做了一番感性的畅想:
如果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可以培养孩子的美感,又可以启发孩子的悟性;他既可以向孩子展示最伟大的事物的规律,又可以使孩子的身体得到休整;他的课堂白天、夜里、天晴、下雨,无处不在,而他从不索取一点报酬,也从来不会厌倦;他对所有孩子都一视同仁,公正、宽容,他有父亲般的威严、理性、热情、粗犷,他又有母亲般的柔情、感性、温柔、细腻;他既可以给每一个孩子以品质、性格的典范,又可以让每一个孩子的知性、感觉得到升华,人们是否愿意把孩子交给他呢?
这样的十全十美的老师,孩子能不欢迎吗?如果有这样的老师,他是谁?回答是这样的:
这个对每个人来说都堪称伟大的老师是谁呢?他就是大自然。
“自然”就是快乐教育的精髓。在神奇的大自然里,清风随性吹拂,花朵自由绽放,树木恣意生长,一切都由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发生。直冲云霄的参天大树固然激人斗志,星星点点的满径野花也令人欣赏。所谓自然之道,万类霜天竞自由,都有选择自己成长方式的自由。
如果自然界里真的有上帝,你不会看到上帝之手对一棵树进行修剪,对一棵草实施拨除,没有任何的干预,树木还是长成树木该有的样子,野草还是会开出它最美的花朵。
而我们为什么对孩子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我们对孩子充满焦虑和担忧,因为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不是自然生态,我们的生存竞争充满不公平。所以,我们才有了那么多的急迫,那么多的不耐烦,觉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太多的等不得,有太多的不能等。
从远离自然这位最伟大的老师开始,我们的教育就像是把万事万物都关在了一个笼子里。
〉〉03
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并不由我们决定。我想大多数的父母,思考的方向都是哪种社会角色的回报率高,就朝着哪个方向努力。父母被社会的价值取向绑架,孩子就成为社会这条生产线上一个又一个复制品。
你逼着孩子学再多的技能,给他报这个班,考那个证,要他考试拿高分,其实都不如给孩子自信。知识更新和淘汰已经越来越残酷,孩子只能在学习技能的道路上疲于奔命。而自信是一种价值观,让他相信自己不管长成什么样,都能够拥有掌握幸福的能力。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别人,只有成为自己,才能不在社会流行价值观的大冲撞中迷失自己。生活往往存在各种悖论。很多人用一辈子追求物质,以为那就是幸福,可往往越来越不幸福。而有些人把追求生活与心灵的简单视为幸福,反而能收获更多意料之外的东西。
而对自己的自信,是拥有幸福的源头活水。书中把打击别人的自信,与犯下杀人重罪相提并论,“人最大的罪恶莫过于对另一个人的生命的杀害和对别人的心智信心的毁灭。一种是从物质、肉体上让人消亡,另一种是从心智上把人彻底地打倒。”
很多父母,自己缺乏实现幸福的自信,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在他们看来,幸福的捷径就是考上重点大学,找个令人羡慕的好工作,能够跻身精英阶层,过上世人眼中羡慕的财富生活。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下,孩子总是不得不跟隔壁家孩子比较,不得不跟各种各样的神童比较,心理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如果一个社会认为树木结出苹果才是成功的,那么将来所有的树木都会朝着结出苹果而努力。
当你想把孩子培养成苹果,当你想到管教、教育、培养这些词的时候,你就已经把孩子放在了敌人的位置,你不再拥有陪伴孩子慢慢成长的平静时光,孩子无形中成了背负着沉重包袱前行的小大人。孩子的未来,变成你向社会输出的一类产品。如果是这样,请不要说你多爱孩子,你爱的只是孩子替你再活一次的梦想。这种爱,很容易将孩子逼到绝路。
幸福是人生最好的礼物,自信是收获礼物的最好途径。孩子的一生是否快乐,是否幸福,取决于你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选择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朋友和伙伴,还是暴君和敌人。
所以,即使这个社会逼着我们驱赶孩子向着同一个方向奔跑,我们还是可以想办法蹲下来——
“当他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
当他遭遇不公的时候,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
当他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
当他怨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
像自然一样,给他们恰当的水和阳光、养料。并且,像自然一样,给他们慢慢成长的时间,不急于干预,让他们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图片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