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种主要的质量观:
1.卓越一流;2.符合要求;3.达到目标;4.满足需要
关于教育质量: 一般观点: 1.产出:产品的质量(学生的质量) 2.过程:形成产品的工作质量(学校工作质量)。 3.投入:进行产品生产的原材料、设备和工作人员的质量。(教职工的质量、办学条件的优劣)
代表观点:
1.内适质量: 2.外适质量(教育质量不是自己关了门说了算的,要看教育之外,不是学校说了算,而是社会说了算的)
3.个适质量:在不同学科之间、个人的德智体方面进行判断质量高低
主要观点:
1.程度说:
2.特性说:如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是否具备某项核心素养,就是具备某种特性(必须具备哪些特性)
3.标准说:教师发展有专业标准,逐步建立新型的教育标准体验
新时期的教育质量观:
1.全面的:现在往往仅仅理解为只是教学的质量,但是它不能代表全部的质量
2.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求,要从不同的需求去满足,要看到长远的、终身发展——
3.发展的: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校生活的过程,是师生人生发展的全部。
二、变革对教育质量的新要求:
1.更加关注以人为本:不仅仅是育分,还要育人。
2.更加关注多元协调:强调家校联系,有更加开放的心疼,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也是多主体需求的表达
3.更加关注全面、全员、全程:在每一个育人过程发挥积极的作用,全方位,在新时期有一种新的质量观
4.更加关注持续改进:么一件事情只要有1%的改变,并持之以恒,就能有很大的改变
三、质量提升中的学校改进
1.全面建设质量保证体系:
2.转变教育发展方式:
3.体现办学特色:高质量的学校一定是有特色的学校
4.提升治理水平:用理念改变管理
5.提高专业素养:“四有”老师,做好学生五个引路人,2012年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发展标准,2015年出台中职、中学、幼儿园校长院长标准
教育变革与质量提升·东北师大五周年一、认识问题:
校本课程:属于国家课程体系中相对独立的部分,这就是说,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是件十分严肃而需要谨慎对待的。
高娱乐的成分多于思维训练的成分,浅化课程的四大要素(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作用,这可能是发生在义教领域对课程建设的最大认识问题。
校本课程应体现抽象性、系统性、专业性,在体现自己的特色外还应注意国际元素。
二、课程问题:
1.教学组织形式问题:分层走班(技术上较难难度)
2.教学组织形式问题
3.教学问题:不管是什么课,教师一定要有培养学生“问”和“学”的能力构造。
4.教师问题:STEM:音体美这些艺术类的课,几乎动用了人类学习的所有感官:平面几何,它是学生逻辑训练几乎最好的内容,而且也是体现数学美的内容,教师在类似这些内容的教学中以何形方式,借助于何技术进行何种难度的展开呢?
5.科研问题:基层的研究可转移、可申诉;专家课题研究主要还是引领
提高:1.教师激励机制;2.教师成长机制;3.学校课程改革培育机制:——学校的教研组建设至关重要,这个组织的重头戏是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必然要研究学科课程的特殊性,因此,这个组织应该是学校学科课程的源头。
4.课程改革推进执行机制——课表,对课程体系的框架构建负责,对课程执行情况负责
三、课改升华路径
1.潜心研究教育资料:课程建设的基本问题:学科的本质……
2.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小班化、分层走班:开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3.全心全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核心任务是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