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个春夜,对着绵绵的春风,饮一杯小酒,真的是人间幸事。
饮酒得有点下酒菜吧,有人说,不必,有故事也可以下酒。真想弄上点酒,听听某人的故事,也好写进今天的日更。
可是,我却不想听那些无病呻吟的所谓故事,不听也罢,徒伤耳朵。没有故事,舒发一下内心的郁结就好了,还没有想好要舒发什么?
赶上今天我读了一会儿太史公自序,不禁心潮起伏,几千年来,正是有这样的精神的食粮,才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中国人。
也有人说,是武帝的暴厉成就了司马迁,也是李陵之祸成就了司马迁,试想一下,如果司马迁的一生顺风顺水,或许,我们看到的史记会打一点折扣吧,人们往往在曲折的前行中磨练意志成就传奇。
正如司马迁所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每一次读这一段,就好象走近了司马迁的那颗充满着愤怒与坚持的心。
天汉二年的夏天,原本以为是一次寻常的朝堂奏对,司马迁只是抱着宽慰一下武帝的心态,为投降的李陵辩解了几句,他没有想到,正是那几句话,惹来了祸端,他被下狱处死,为了免除一死,完成自己的巨著,无钱赎命的司马迁选择了宫刑。
有很多史学家说,李广利是武帝曾经地宠妃李夫人的长兄,当时和李陵一起出征正是李广利,武帝听到司马迁夸赞李陵,那就等于是贬低李广利,因此盛怒之下才要杀司马迁。历史已经远去,当时武帝是怎么想的,我们已经是无从知晓,然而,却正是因为他的冲冠一怒,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巨著,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伟大的机缘。
当年,人家太史公写出来本不是给这许多人看的,他是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一定是那个他认为的其人读了才有用,其他的人,也没有必要读!
如今,已经不是那个读不到书的年代了,只要想,不光是史记,二十四史都可以读到,正是这个读书很容易的年代,反而是没有了读书的动力,难道,所有的人都一定在艰苦中才发愤吗?非艰苦不足以激发前行的动力吗?
既想一帆风顺,又想成功在手!既想天天懒散,又想什么都懂!也许这才是最奢侈的心态。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