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喜爱的历史故事和人物
朱元璋快饿死就去出家,皇觉寺的门就那么好进吗?

朱元璋快饿死就去出家,皇觉寺的门就那么好进吗?

作者: 王玄陵小文库 | 来源:发表于2019-10-22 12:12 被阅读0次

解读《明史》系列第 3 篇,坐标:《本纪第一》。

元顺帝至正四年,淮西地区祸不单行,闹完水灾闹旱灾,闹完旱灾闹蝗灾,老百姓吃不上喝不上,成片成片的倒下,有人死没人埋。

身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家在钟离(凤阳市临淮关镇)的老朱家也没能幸免,朱元璋的大哥朱重五、爹地朱五四、妈咪朱陈氏先后饿死。

年仅十七岁的朱元璋欲哭无泪,但是,你惨别人更惨,你爹死了还有人帮你埋,别人家的爹娘现在还躺在大街上没人收尸呢。

荒年,饿不死才是硬道理。《本纪》说:“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很多人就想当然的认为,朱元璋快饿死了,所以出家了就饿不死了。

怎么可能?如果出家就饿不死了,别人为什么不去出家?很显然,这那个鬼年头,寺庙里粮食也不宽裕,再说皇觉寺又不是什么名山宝刹。

在朱元璋发迹之前,这个寺庙根本很少有人知道,里边的和尚动不动就饿跑了。皇觉寺的主要收入有两个,一个是香客的香油钱,另一个是寺庙自己种的粮食。

香油钱就别想了,老百姓都快死了,谁还有多余的钱去烧香。至于自己种的粮食,虽然寺庙里的粮食没有苛捐杂税,但是遇上荒年和尚也种不出粮食来。

所以,皇觉寺自己的和尚都快饿死了,哪里还会剃度别人出家。也就是说,对于外面的老百姓来说,快饿死了就出家蹭饭吃,这并不是一条可行之路。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能混到皇觉寺中去呢?

据《天潢玉牒》说,朱元璋小的时候多病,所以很小的时候就“舍入僧寺”,也就是为了好养活。后来年龄大一点的时候,朱五四同志就要把他送到寺庙里当和尚,但是朱元璋的妈咪舍不得,这是朱元璋的“佛缘”。

有这么一个缘故,等到朱元璋的爹娘死了,重八同志在老家实在活不下去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么一条出路。这时就遇到前面说的问题了,你想去当和尚,和尚庙里还不想养闲汉呢!

这个时候,朱元璋的第二个贵人就出现了,这个贵人就是邻居汪大妈(汪媪),汪大妈认识皇觉寺里的和尚高彬,为了给朱元璋谋一条活路,她从家里凑了一点礼物,交给了她的儿子汪文,让汪文带着朱元璋交给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

就这样,朱元璋算是搭上了皇觉寺这条线,朱元璋成了高彬的徒弟,总算有了个活命的机会。

可见老朱家的人缘还是挺好的,在最困难的时候总是有人相助,爹娘死了“贫不克葬”的时候,有个刘继祖(刘大秀)送他们墓地。朱元璋没有活路的时候,有个汪媪给他谋活路。

所以,这两个人是朱元璋微时的贵人,朱元璋一辈子都把这两人当作恩人,从来没有跟别人避讳过,这一点比陈胜要强出百倍了。

后来朱元璋攻下了濠州之后,回到老家钟离省墓,还专门的赐刘英、汪文粟帛,刘英就是刘继祖的儿子,这两家从此再也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了。明朝建立以后,刘、汪两家受了朱家300年恩遇。

我们接着说回皇觉寺,朱元璋到了皇觉寺以后,以为终于有条活路了。但没想到的是,皇觉寺也早就揭不开锅了,朱元璋到皇觉寺两个月,连念经都还没学会呢,皇觉寺就开始撵和尚了,因为寺里实在是养不起了,就只能让他们回家。

但此时的朱元璋却是无家而归,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能是“游食四方”,说白了就是四处要饭,“南历金斗,西抵无锡,北至颍州”[注1],像这种要饭的生活朱元璋过了两年。

朱元璋此时“无家可归”,不能凭这个来说明他“三兄皆亡”,朱元璋第一次离开皇觉寺的时候,刚刚离开家两个月而已,这个时候二哥朱重六、三哥朱重七也许还活着,但是他们两个一个快饿死了,一个在倒插门吃软饭,哪个都管不了朱元璋。

朱元璋此时就好像是一个求学的学生,家里面辛辛苦苦把他送到学校里,他却转眼间就让学校开除了。这个时候朱元璋如果有张仪那样厚的脸皮,也许就回家了,就算哥哥们不管他至少还有个大嫂,但是以朱元璋的性情,宁可要饭也不会回去拖累别人。

金庸笔下的朱元璋是明教中人,那么他只有可能是在这两年间加入明教的,因为那个时候明教在民间的影响力的确不小。

两年之后,外面的局势实在是太乱,要饭都不好要了,朱元璋只好又回到了皇觉寺,在皇觉寺呆了四年,濠州也被战乱波及,皇觉寺再一次撵和尚了,朱元璋再次面临着抉择,听从“天意”去见了郭子兴。

参考资料:

[注1]《七修类稿》之《卷七国事类·皇陵碑》明·郎锳


本文为头条号“一字门生”原创首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元璋快饿死就去出家,皇觉寺的门就那么好进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kq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