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出世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兴宗,字国瑞,小名重八,因其曾在皇觉寺出家,所以又有一个禅名~~元龙。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其先祖为五帝之一的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国,春秋时,子孙被出去封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其后又徙居句容,为当地的大族,当地也因此当地朱家巷,从此世代在朱家巷生活。后来其祖父又迁徙到泗州,因为生计所迫,其父又把家安到了濠州钟离县东乡(所以朱元璋是今安徽凤阳人)。
父亲朱五四(官名朱世珍),母亲朱陈氏(乡名陈二娘)。传闻因其母朱陈氏,刚刚怀孕的时候,梦见了神仙,并赐了一颗光芒四射的药丸,朱陈氏服用后,于元文宗戊辰年九月丁丑日未时(1328年10月21日13-15点)生,其父朱五四去河边,取水洗婴儿的时候,看到随河水飘来一条红罗,就随手捞起来给朱元璋做了件包裙,后来这个地方就得名~~红罗港,并且沿用至今。至于传闻真假,自然就无从考证了。
只因朱元璋从出生开始,就一直有夜哭的毛病,而且声音异常洪亮,经常吵得连累周边的邻居都跟着夜不能寐,只因家中贫瘠无余,苦无计策的父母只能问计于神明。正好,朱元璋家附近就有一座寺庙,名曰“皇觉寺”,其寺址就位于凤阳南六公里处。父母本想抱着哭闹不停的小元璋,到皇觉寺想想办法,可巧当时寺中并没有和尚在,朱五四两口子只能在庙里向众菩萨祷告一番后,悻悻然的抱着小元璋回了家。
说来也非常奇怪,自此后小元璋不停哭闹的毛病,却莫名其妙的不药而愈了!正因为如此,朱五四两口子很是感念神明的庇佑,等到小元璋满了周岁后,又带着儿子来到皇觉寺酬神,让小元璋舍身皇觉寺,并取了一个禅名“元龙”,这就是为什么诸多正史把朱元璋叫朱元龙的来历。
光阴飞逝,岁月如梭,随着小元璋一天天成长,家里人口又多,虽然只是普通老百姓简单的日常生活,也让老实巴交的朱五四一个人无法承受了。日子总是有一顿,没一顿的过着,让小元璋的几个哥哥出去帮帮工什么的,也多少能帮朱五四减少点负担。至于小元璋也就只能任由他自己在家了。
穷极无聊的时候,小元璋就会跑到皇觉寺玩。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聪明伶俐的小元璋,从寺里的老和尚学到了不少文化知识。令人称奇的是,小元璋居然可以做到过目不忘、入耳即熟,不到十岁,就已经能把古今文字通晓了大半,真真是让人不得不叹服非常啊!
后来因为生计,朱五四又把家从钟离东乡,搬到了西乡,最终迁太平乡之孤庄村。朱五四经常自言自语:“人家都说我们家应该有厉害人物出世,但是直到现在我几个儿子也没有一个成器的”指着面前的小元璋说:“难道这话会应验在你身上吗?”(明太祖实录)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还少不经事的小元璋就被父亲命令,到地主刘大秀家放牛“自谋生计”,开始了自己的牧童生活。
原本因为牛喂得好,刘大秀还挺喜欢小元璋的,对他也是颇为赞赏,无奈天性好动的小元璋,每天都跟一帮小牧童一起疯,而且每次都还喜欢出头“充老大”,只要有不服他的,就是一通胖揍,身为雇主的刘大秀担心他哪天会给自己招来麻烦,索性就解雇了小元璋。
从此,小元璋又不得不过起了“无业游民”的日子,虽一如既往的家徒四壁书侵坐,倒也还算无忧无虑饭自来。直到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那段他最不忍提及的日子的到来......

(下集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