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个人,或一款产品,我们都会有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被最有感觉的那个点牵制住,在没有强烈感受的地方,还可能有大面积的认知盲点和思维遮蔽,因此就会产生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如果没有经历专业的训练,这种情绪就是混杂的、混沌的。而经过职业训练的产品经理经,则会用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来看一个人或一款产品。
比如看待一个人,蕴含其中的产品框架是什么?其实就是从外到内的五个层次:
- 第一层,感知层
- 第二层,角色认知层
-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 第四层,能力圈
- 第五层,存在感定义
感知层,就是一个人第一眼看上去怎么样,漂不漂亮帅不帅,表达流不流畅,声音动不动听,仪容利不利索等等。
角色认知层,就是一个人生活在什么角色中,比如程序员,业务员,军人,公务员等等,社会中和人的对接,首先就是角色的对接。
基于感知层和角色认知层的感受和接触,都是一种浅层认知。如果想和对方只建立浅显的关系(类比产品就是只想用一次而已),那么这种浅层认知就可以了;但如果追求的是深度关系和长期关系,那就不能仅仅看到表面呈现出来的结果。
资源结构层,包括如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等。资源结构会推动不同的人去往不同的地方,达到不同的高度。
能力圈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一个人的能力模型、能力圈子和能力高度。
存在感定义就是人是怎么看待自己为什么而存在的,什么让自己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什么让自己不爽或者烦躁。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对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有的需要在一段生活关系中得到别人的关心和认可,有的则需要在职场、行业、社会影响力中得到别人的重视。
最深层次的就是存在感,在其外面紧紧包裹的就是能力圈。存在感得到满足,能力圈也就失去动力再去扩充。
这五个层次就是用产品的思维和视角来剖析一个人。产品的打磨在本质上和人的打磨异曲同工,没有一个人完美适配另一个人,关键是找到持续让自己变化的内在动力。那么,也没有一款产品能够天然具备普世价值与普遍审美,关键是在由表及里的各个层次中,拥抱变化,不断调整,逐渐成熟。
![](https://img.haomeiwen.com/i696874/dd63524cd52b6fee.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