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二)现代性的根基及其裂解

(二)现代性的根基及其裂解

作者: 菜花婆婆 | 来源:发表于2018-08-16 16:26 被阅读0次

    马尔库塞  如果一个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的反映,是不是遵从现实,如果现实是邪恶的,艺术是不是也尊重邪恶?是认识艺术独立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契机,能提供一个超越现实的,与现实对抗的一个立足点。当我们来看这样的无标题画,无标题音乐,确实在建立一个封闭的世界,在其中我们可能发现一个新的看法。文本的封闭性,绝对的诗绝对的画,绝对的音乐。

    60年代的时候,福柯  

    思路是关于主体性的思路,更为哲学化、更为美学化的一种思维

    上帝创造亚当,如何被呈现为一种画面的表现,并没有拜托一种传统的话语,什么样的力量来支撑建构,人是不独立的,人是受制于上帝的,这种陈述是完全建立在宗教教化的一种基础上的陈述,这种叙事才能达成,只有你相信这种宗教的时候,才会相信这种陈述的真实性。

    戈雅,巨人像 又是什么样的话语能支撑这个话语的达成?发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演变?建构上帝创造亚当的话语机制,是否也能够建构这个话语?西方的绘画领域,支撑这种画面陈述的话语力量和话语机制,已经发生了变化。

    罗丹,思想者    人从一个上帝附庸的地位开始独立,获得自身的主体性。表明了现代人的一种状况。“我思者”

    现代性话语和教化的话语的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柏格森  生命的自足创化 

    福柯  主体是现代的产物

    现代性的根基是笛卡尔的“我思”。-----加赛特 

    假如这个作为现代性根基的主体性观念应该予以取代的话,加入有一种更为确实的观念会使它成为无效的话,那么这将意味着一种新的其后,一个新的时代。--------加塞特

    这是划定标准意义的一段话。这段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标杆,表明什么是现代性,哪个阶段是现代性。也树立了一个标杆,一旦主体性的根基被取代,就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划分时代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不是进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是否真正取消掉了主体性的问题,被另外一个什么有效性的原则取代,那是另外一回事。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标志着现代哲学的诞生  要找到一个东西在这个世界上是不能怀疑的,对此前的东西进行一个怀疑的过程,崔此前的东西进行了一一怀疑、清算,最终发现,有一样东西不能被怀疑的,就是我在怀疑。

    现在我觉得思维是属于我的一个属性,只有它不能跟我分开,有我,我的存在,就是靠得住的。开始,多长时间?我思维多长时间就存在多长时间,也许我停止了思维,那也许很有可能我同时就停止了存在。因此来说,我只是一个思维的东西。我不是由肢体拼凑起来的人们称之为人体的那种东西;我不是一种稀薄的,无孔不入的,   我不是我所虚构和想象出来的任何东西。我觉得这bingbu

    I think therefore  I am

    笛卡尔从根本上证明,对事物的认识不取决于事物本身,也不取决于我的感觉。

    对上帝作为世界的基点是一个颠覆性的变化。

    我思主体思维的确立到底意味着什么?形而上学本体让位给了思维主体。

    现代的世界获得了新的立足点,这就是思维主体,人的主体性思维的奠基。人作为主体性的概念是从笛卡尔开始的。

    福柯  人作为主体的出现是一个现代的产物。人作为主体是现代性的一个核心部分。

    导致的一个结果是:认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分割和对立。

    世界就成为认识主体的表象。世界表象化 represent----海德格尔

    再现   与模仿论根本性的区别,模仿论并不建立在主体思维的基础上。外部世界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相互贯通的关系,而是要经历认识者的思维才能建立的关系。我们赋予自然界神秘的意义、神圣性这样的思想在主体认识之下被消解、解体、祛魅。

    这个发展的过程就是要为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平台,凭借自己的思维掌握世界、规划一条道路,不再让人作为上帝的从属,自然的附属物,而是完全作为生存的主体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在笛卡尔之后,更完善的描绘“我思”的是康德的哲学。通过怀疑来启蒙的过程,康德把它发展为批判。划界,明确有效性范围。我们的思维的认知在什么范围内有效,在什么范围内无效。明确了这一点就会对康德的哲学比较清晰。康德对笛卡尔“我思”主体进行了彻底清理。把信仰放到了知识之外。康德最大限度的清理出了我思是怎么一回事,向人们表明,认识主体所认识的都是通过他的先验结构向他呈现的。认识主体成为认识一切的主导力量。

    物自体不可认识。

    人是目的。(上帝不是目的,国家不是目的,唯有人是目的)表明了现代性的决定性的成熟。

    "理性的法庭"

    哲学对人类思想的引领意义

    启蒙运动

    通过理性的分析,可以揭示所有自然的意义,所以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理性能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对人类的幸福做出非常准确的设计。可以设计出制度来,来避免人类的灾难和不幸,就出现了激进主义的东西。

    “我思”主体性的内在构成

    “我思”主体成为所有意义的来源。原来在宗教中,人是毫无意义的,只有通过向上帝。现在呢,通过思维主体本身,使他获得意义。

    哲学从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化。为什么现代哲学的核心是认识论。方法论与认识论之间的关系。有效性范围

    对于现代的知识体系而言,认识论和方法论属于程序法的范围。程序法是法学内容,要求公布你的程序,在做论文的时候要把方法论做清楚,不判断结论,来看你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以及你的结论是否正确。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程序法就是实验步骤

    断言式  语言学方法

    当爱因斯坦开始思考非引力学的问题的时候,牛顿发现苹果落地,也有基于日地关系的讨论

    对于问题的提问不是基于好奇,而是基于某种知识的架构

    从启蒙运动开始,思想的创新都是围绕方法论而形成的,没有断言式的,都是围绕方法论而展开的

    《梦的解析》,他的逐渐的探索,以达到了精神分析的结果,重在他如何发现了无意识,以及梦的运作过程

    当我们在读海德格尔的时候,很多人重结果,但其实论证过程,现象学的阐释

    如果缺乏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自觉,中国学术界就会很难建立

    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都是名词之争,其实没有任何学术上的进步,只是提出了一个新的叫法,但是没有提出一种方法

    方法立派

    以及对于针对研究对象,不断地去发明新的方法

    工具理性

    世界只有作为表象才能被我们认识和了解。

    我背后的人生哲学太厉害

    至少从社会理论和政治理论的制高点来看,现代性似乎不单具有七认知-----认识论的自我之依赖性特征,而且也具有它关注实践主体、或行动主体及人的主体之特征。------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那里去?”才会变成一种非常现代的问题

    现代的爱情,只有当人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体的时候,现代意义上的爱情才变得如此重要,这是一个寻求自我的过程。对比婚姻

    在前现代,这种爱情极为少见。

    从他者引导转向自我引导,从权威伦理转向个人主义伦理。从中国来说,从亲情伦理转向个人主义伦理。

    在古代,是依据教堂婚礼,在现代,没有感情,可以离婚。是基于对自己的真挚。

    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的问题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叙事的基础上。《小说的兴起》

    《鲁滨逊漂流记》 现代人,智慧风貌的个体 

    当我们开始将哲学上的描述,于当时的历史社会政治种人的发展相关联的,是和个体的成长紧密相关的,所以我们不要以为个人主义四一种哲学描述,其实是一种现实意义。如何把抽象理论能与现实中的具体的呈现连接起来,这点非常重要。在做学术的时候至关重要。

    时间与“我思”主体的内在关联

    新的历史观  未来

    在前现代,时间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因素或自然因素。机械时间(纪年,季节,时辰)时间是外在标准,时间到底是什么,时间对于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记忆、包括集体记忆(历史),个体记忆。在时间的三个维度上,过去现在和未来,前现代通过记忆来建构的历史观,只涉及到过去和现在,就导致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人们好像是在倒着走,看着过去往前走。把历史的过程描述成一个退化的过程,把过去的某个黄金时段看成一个理想生活,而我们以后的生活是一个逐步退化的过程。使他不能够去向未来敞开,而对于个体而言也是如此。个体的记忆,是用过去来整合自己成为一整合的连续体。当你今天早晨醒来,能把昨天的你,今天的现在的,将来的,整合成一个连续体。喝醉酒之后糊涂了,最初的几秒钟,干一件什么事,就是通过记忆整合自己。如果对于个体而言,你不能够把前一段时间整合,对于这样的人来讲,自己的生活是非常恐怖的,这就是时间对于个人和民族的重要性。一个民族文化发达的成都的重要标准就是历史。前现代个人的整合是一个随机的,只有民族的记忆是被共同完成的。中国文化的根基并不扎在儒学,而是扎在史学上,中国有发达的史学。有非常发达的集体记忆的历史成熟。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历史。司马迁的史记对于中华民族塑造是高于一切的,比儒家的东西要重要的多。

    并不建立在人自身的内容,时间在人之外。在认识方面会有含混性。能够体会到时间的内在性的,是命运。

    现代性的时间观念,古代时间缺少一个未来维度

    基督教的末世论是唯一一个未来思想,在时间的标志过程中,有一个未来的标度   

    时间被内在化:随着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时间被内在化,即时间被理解为个体的历时性展开。个体不是更多地被理解为永恒人性的个体存在,命运也不再被理解为外在确定或注定的的定数,而是被理解为个体之历时性展开中的遭遇及其选择。

    这个展开就是to be ,英国经验主义认为,性格即命运,而性格即经验记忆。在你自己的历时展开之间,你自己的记忆。这和古希腊的悲剧观完全不同,现代艺术中的悲剧,性格悲剧。

    时间就被理解为个体的内在的历时性的展开。

    工厂制度中间出现了“计时工资制”,劳动时间问题,而这个时间就是个体把自己的一段生命做了这么一件事,唯一重要的财富就是生命展开过程中的长度。人对人的度量是通过时间来度量的。

    时间不再描述为上帝的时间或者是轮回。

    时间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或者时间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现代哲学的最深刻的命题。

    康德 柏格森 胡塞尔 海德格尔

    时间就是金钱。唯一的财富是这段时间。

    现代性的历史观:时间是线性展开的。不再是一个循环时间。时间的三个维度:过去,现在和未来。

    最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朝向未来发展,朝向未来发展,不受任何限制。因为时间是没有尽头的,这个过程变成了现代人内心中最重要的财富。

    发展的人

    乌托邦原来是针对过去而建立的,桃花源,都与未来没有关系,我们能不能回到过去,不被时间所侵蚀。

    现代的乌托邦是指向未来的。

    无限的未来,五年计划,原来是循环时间,为落下来的一片秋叶悲叹,但不会构想未来,两种时间观念带给我们的不同的感受。

    乐观的人是指向未来的。

    在前现代,艺术的呈现方式是将时间因素转换为空间因素。会将时间种的因素投向空间,但是到了现代性时期,将空间中存在的东西投向时间。

    音乐从前现代的节奏音乐转向了现代意义上的旋律音乐。旋律音乐的核心就是时间的变动。

    当我们去听中国的古琴曲的时候,与小提琴相比,就会发现两种陈述方式。

    现代的交响乐,核心乐器是小提琴,第一小提琴,与指挥家并列,音乐社会学种,第一小提琴代表的是个人主义叙事。

    小说中个人主体时间的展开方式:情节的发展,发展的人。荷马史诗中,人不会变化,是永恒的变化。

    才是真正的个人主义叙事。

    成长小说、教育小说,反应出了时间内在化之后的个体主体。

    以上三点。

    根基是扎在人作为主体的基础上,人置于中心位置。

    感性与理性的分裂。

    席勒 从个体存在的角度来谈论我们生存的根基   存在哲学,恐惧、焦虑都是从存在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

    在这样一个反思中间,如果我思不能作为根基,我们是不是可以获得一种新的根基。

    1900s

    现代性根基的重置:用我来取代我思。代表:德国浪漫派哲学,费希特,开始突出“我”的根基地位。

    在我思之前是什么?

    发出思维的那个我是什么?

    无意识  意志   直觉

    我是一个非理性的行动,而发动这个行为的是意志,是一种非理性的意志。

    非理性意志主体。是没有思维的吗?直觉

    在美学中,直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与生命的直观活动联系在一起。直觉在历史上的演变。柏拉图的回忆、mind:直观、对象

    直觉取代思,作为人存在的根基

    黑格尔,自我与自我意识,自我是一种意志的存在,而自我意识是一个反思性意识,内部出现一种分裂,没有这个分裂过程就没有思维。

    叔本华:世界如何与我发生关系。我行动,世界才到来。行动即意志。

    两种表象:直观的表象,意志的表象。

    人有身体。身体的直接的显露是意志,身体与意志是二而一。

    我比思更为重要、优先、基本。

    尼采  回到肉体的现实性,采用的方法与其他人不同,之前主要是分析,而尼采他是通过历史的回溯希望能够回到古希腊去发现古希腊最初的文化起源是什么诞生的,创造神话的东西是什么?什么东西支配了最初的歌唱、舞蹈、悲剧?不是思维的结果,而是意志的结果。这个思想在西方之所以重要,在于他有一个历史性的回溯,采用了谱系学的方法。把苏格拉底置于一个拷问台上,大家在学康德的时候,康德,知性的世界和行动的世界的划分,所以他的美学。“酒神精神”基于肉体的现实性。回到肉体。

    现代性根基的裂解:一方面从笛卡尔到康德以及整个启蒙哲学的发展,所揭示出来的理性主体,我思。导致了对人的感性存在、身体存在的遮蔽。一个没有身体的主体,一个没有感性的理性,这样的一个主体,必然导致一个必然的现象叫“人的贫困化”。启蒙时期,伏尔泰(强调理性)和卢梭(强调情感)的争论。

    理性思维的工具化,是一个纯粹操作性的东西,变成一种程序。于此同时,理性主体造成了对自然客体的支配。

    神圣自然变成了被利用的、可被支解的以及可按市场价格加以计算的可用对象。

    技术越来越没有遮拦,无孔不入,这种思维变成背后的根基。

    人的人性和物的物性都变成一个可计算的价值个体。

    非理性的意志主体的占有思想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根基?贯穿于对这个世界的,寻求一种意义。

    有的人活着需要意义,有的人活着不需要意义,只需要目标。

    同时呢作为本源的意志之我

    审美救赎

    我不反对与人性相符的任何东西

    现代性的根基:我思主体,意志主体,占有性个体主体,其实体现了人的不同方面,理性方面和非理性方面,现实方面。

    形成了不同的现代性审美的风貌。现代性文化的多面性,提供一个整体的描述,希望能够解决大众文化与现代性根基的关系,通过根基的梳理,把大众文化纳入到现代性之内,而不是排斥在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现代性的根基及其裂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xw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