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情绪崩溃,会放纵自己,会偷懒,会失控?为什么很多荒诞的行为发生在我们以为自己很理智的时刻?我们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是理智的?终于,我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卡尼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凭借着与阿莫斯•特维斯基对决策制定问题的开先河之研究,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也是《黑天鹅》这本书的作者。
一.两个系统
在我们大脑中存在着两个系统,卡尼曼称它们为系统1(快思考)与系统2(慢思考)。
1.系统1
系统1就像大脑的自动模式一样,专注于偷懒,喜欢根据过往的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的或花费少量注意力的反应,以备下次能立刻用上,使生活更加简化,让我们不必每天思考如何用筷子、穿衣服、开瓶盖等。
有了系统1,我们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加高效了,减少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脑力损耗。
同样系统1在你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的情况下也可以快速的反应出“5+3=8”,但如果是“53*38=?”这类针对于你一个有一定数学基础,但是却没有刚刚算过这个等式的人来说,无疑没法立刻算出来你需要集中注意力去进行计算,这种时候系统2就出场了!
2.系统2
系统2就是来处理系统1解决不了的事情的,在系统2运作时,你的注意力一定要是集中的,不能分散的,因为人的注意力有限,就例如你在快速跑步的时候,由于眼前的景色是在不断转换的,你就无法在大脑盘算事情。由于系统2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所以往往系统2的结论更加靠谱。
通常情况下系统2是不启动的,只有在系统1的求助下才会启动,而系统1是24小时在线的,当系统1觉得这件事有经验,可以搞定的时候就不会求助于系统2,我们大脑是非常节约能量的消耗的。
所以这就导致了我们做出的很多决策其实都是依赖系统1的直觉反应,而不是经过系统2的理性分析与计算的——但对于这点,我们甚至都一无所知。
二.大脑机制带来的具体缺陷
1.例如“他是好人吗?”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此时被提问者脑海里的系统1会帮他替换成“他对我好吗?”这样的问题。因为系统1碰到一些复杂的难题时也会自动使用另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替代面前的难题,然后作出对简单问题的解答,并将其直接当做那个复杂问题的答案。
2. 锚定效应
例如当问对方“你是否愿意花费5美元为贫困儿童捐款”时,最后得到的捐款金额平均为20美元。
若问题换作“你是否愿意花400美元为环保贫困儿童捐款”时,最后得到的捐款金额平均为143美元。只是把初始的锚定值更改了一下,获得的结果却大不相同。
这种先入为主的信息会对我们的后续决策作出暗示的现象,就是锚定效应。在日常购物、商业谈判中,大脑系统1的直觉思维就很容易受此影响,人们容易因为被锚定而接受不合理的价格。
3. 忽视回归均值现象
回归均值指的是某项表现如果有过高或过低,一段时间后会自然回归到平均水平。
比如我们的睡眠时间通常稳定在一个大致相同的量上,但偶尔某几天,我们的睡眠时间变得很短,过后又慢慢回复平均值,这只是一种自然的波动,若不明白这是自然回归就会认为是自己的某些行为影响了该数值的表现而造成错误的后续行为。
4.禀赋效应
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因此人们经常对于已得到的东西有迷之自信就会导致无法客观判断交换该物的真正价值,从而损失好机会。
三.应对方案
1. 假设每个重要谈判中的数字都对自己有锚定效应,那面对这种复杂情况,自然就会有意识地调动系统2去分析、辨别,得出真正合适的数字。
2. 有意识地排除无效信息(干扰性暗示信息),采用回归均值的眼光进行预测,以防止错误行为。
3. 努力养成参考、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而不只是依赖个人的内部意见。
4.事前验尸:事先进行思考,如果我惨败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以此来部分抑制乐观偏见。
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ps: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阿胖的学习笔记,从厌恶读书与思考的学渣通过阅读变成爱学习与独立思考的伪学霸,完成小小逆袭,保持终身学习,希望帮助更多的人通过阅读与学习影响人生轨道,专注〔思维·阅读·心理〕,每天与你分享学习心得或是好书,想和你一起变得更优秀~现在关注,点击电子书模块,还可以免费获得豆瓣TOP249电子书大礼包!(不用转发分享,直接获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