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内容要多,不知道要从哪里说起了。
一开始看的是第一版,等到全都看完之后发现2013年的第二版多了很多内容,于是把全部都看完了再来写。
这是一本介绍美国科技公司发展史的书,美国科技素来是领先于全球,所以也可以看成是全球科技公司发展史。
内容很多,介绍了很多在美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科技公司,例如AT&T、IBM、苹果、微软、思科、谷歌、摩托罗拉等等。前半部分对于我来说吸引力不是很大,到了中后部分,书中开始涉及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对于科技公司背后的华尔街资本影响做了一个详细的解说,可以说是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以前看科技公司没有考虑过资本这个因素,但是每一个公司都是商业公司,每一个公司都需要资本,需要盈利,隐藏在其背后的华尔街其实影响非常大。
这本书在看完的时候还在知乎上面搜索了一下,有一些评论批评书中在一些史实方面错误较多,对于其基因决定论有所质疑。我在看的时候其实只是单纯了解一些相关发展的历程,对于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理论规律等东西没有全盘照收,因为总觉得看书要带着一种质疑的心态去看,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还不足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的时候适当地怀疑它。
书中第4章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与第14章信息产业的规律性两章中提到了摩尔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反摩尔定律、70/20/10律、诺维格定律与基因决定定律。下面就来总结一下这些定律吧。
摩尔定律: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的元器件数目每18-24个月翻一倍,性能也随之提升一倍。也就是说在各种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趋势每隔一段时间用相同的钱能买到性能大幅提升的产品。
当一个高新产品研发出来时,用A价钱卖可以得到很多利润,但是假如等到18个月后A产品还是以这个价钱卖的话顾客就不买账了,毕竟在这个时候市场上已经有更具性能更好的产品了。这个时候企业想要获得利润,要么降价,要么研发出新的产品出来。这种竞争的状态导致了类似英特尔这种硬件公司需要不断研发出新的产品大幅提高产品性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才能保证活下去。
消费者对于价格还是很敏感,假如摩尔定律成立,那么选择购买18个月前的产品不就可以满足需求了吗?
这就引出了另一条定律:安迪-比尔定律。
安迪-比尔定律:
安迪指因特尔CEO安迪·格鲁夫,比尔指微软CEO比尔·盖茨,两者所在公司构成了著名的WinTel联盟。
因为操作系统一直在升级,应用软件也一直在要求计算机有更好的性能,这就使得用户需要去购买新出的硬件产品才能用得上最新最好的软件产品。英特尔就是这样一直与微软配合才能保证销售。
听起来有点阴谋论的感觉,但事实上微软也是需要不断地去更新其操作系统,才能使得在与Linux等操作系统的竞争中占得优势。我觉得应该更多的是一种规律而不是一种互利的策略吧。
反摩尔定律:
反摩尔定律其实和摩尔定律差不多。假设一个公司卖出与其18个月前同样多的相同的产品,那么意味着这个公司的营业额要减少一半。
异曲同工,正是这种硬件行业的压迫感,才使得不断有新的性能更好的产品出现。
70/20/10定律:
一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为70%,行业第二的公司市场占有率为20%,而剩下的10%属于其余较小规模的公司。
一种新的技术发明出来,公司会去申请专利,使得市场上没有使用这项技术的公司,而科技硬件产品往往具有垄断性的趋向,在某些依赖技术的行业的公司可能靠着这项发明就能够迅速地垄断一整个行业。但垄断是不被政府所允许的,所以往往一家公司在一个行业市场内的占有率达到70%以上时就会面临行业垄断的控诉。
70%这个数据可以说是70/20/10定律的起因,所以某些行业龙头企业为了保证自身利润,同时也为了避免官司,会在行业占有率达到70%的时候止步,剩下的市场有其余的公司瓜分。
这也是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可以看到公司在最好的情况下能具有多大的市场。同时留有一个竞争对手也是对自己非常有利,促进了竞争提高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
这个定律我觉得不是在很多行业都适合,重点还是要看这个行业的竞争点是什么,假如竞争点是运营能力的话那么公司应该不大可能能够做得到这么大的市场份额。不过对于科技行业来说某些依赖技术或市场规模的行业也是有可能达到的,例如英特尔和微信。
诺维格定律:
当一家公司在某一个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之后,这个公司将无法使市场占有率翻倍。
这个定律像大白话一样简单。。。
但所有人都理解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就像所有人都知道学习有益但却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主动学习一样。
当一家公司在这个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半之后,再继续去挖掘这个领域的市场可能效率就会很低,不值得去不断深入了。这个时候可以往与旧领域相关的新的领域寻求突破。
例如谷歌公司在搜索领域取得巨大优势之后向在线广告平台拓展,结合搜索业务收集用户使用习惯等信息个性化推荐广告。
选择与原有领域相关并且能够发挥原有优势的领域进行开拓,有成功的,当然也有大量失败的。
为什么会失败?书中给出了另一个定律:基因决定定律。
基因决定定律:
每一家公司都有其独特的基因,基因可以表现在公司文化方面,也可以表现在人才方面,甚至是渠道等各方面。
但是一家公司的转型是否成功是取决于公司基因吗?
排除掉一些天时(政策)地利(市场变化因素)人和(人脉)等因素,一家公司是否适合一个领域,我觉得还是与其基因有极大关系的。就像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行业一样,有些传统行业不注重技术,倾向于使用销售等方式去取得突破。当然也不是说好与坏,只是大部分情况来说还是不大适合。
但其实我本人不赞同作者使用基因决定定律来解释为什么这家公司成功了而那家公司没有成功的问题,因为使用基因决定定律就好像ZF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独特性决定的”这类屁话来搪塞一样。每一次做得不好就说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的,但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它会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有这种特性。
用一个虚无飘渺的词来解释一个问题,其实不利于去解决问题。
人们都说阿里巴巴做产品做得不够腾讯好是因为其没有产品基因,这样回答说了和没说一个样,没有解决到任何问题。
我觉得我们可以说阿里巴巴做不好通讯社交产品是因为其内部产品方面人才的欠缺或是公司内部资源分配的不足等等原因。是的,这些也许可以归类在缺乏产品基因上面,但是你不能直接单纯地说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缺乏产品基因。
这本书的后面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公司背后风投公司的影响等各方面的东西,可以说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公司背后的资本博弈也是能够决定这家公司生死的重要因素。因为金融方面知识的缺乏其实到了最后有一些地方还是看不大懂,这里也就不多说了。
这本书从很多个角度阐述了科技公司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例如科技创新因素促进了英特尔公司的发展,标准制定因素决定了手机2G采用什么技术,市场规模令微软长期霸占操作系统第一把交椅,商业模式令IBM在与苹果PC的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资本博弈使得谷歌能够与华尔街的“剥削”中很好地生存下来。
收获很多。
网友评论
但对基因的理解我与楼主不同,几乎完全同意书作者的观点。
我认为基因就是公司文化,或者说是高层的管理思路。口头说重视产品,但实际资源都没有向其倾斜,能留下注重产品的人才么。
老板重用的通常是自己喜欢的人,那么他的风格就是多数人的风格,或许这就是公司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