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8241/e35aa59e460ff998.jpg)
01
生活里有这样一个发现: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说不太喜欢自己、不能接纳自己。
这样的感受不仅会发生在大众认知中不那么优秀的人中,还会发生在很多的大众认知中的「佼佼者」身上。
觉得自己「不够好」有很多的变形或者更直观的表现:
比如会把事情的失败过度归因到自己身上,如本来是大环境的原因,自己的行业受到影响,而收入受到影响,有的人想:这就是自己能力不行,因为虽然环境有变化,但你看也有很多其他人并没有受到影响,甚至还发了财呀;
在恋爱关系中: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或者分手被甩,这时候,也会冒出来,是我不好,这段关系才会失败,却完全忽略关系是两个人互动的结果;
比如有一些不太合理的羡慕和恨铁不成钢:为什么我不能像XXX一样,既把工作做好又把家庭顾好;为什么我没有像XXX一样,每天工作12小时........
为什么说这个羡慕不太合理呢,通常两个人的生活轨迹、性格特点完全不一样,可是人们在比较的时候都会把这些不一样的地方忽略,只看那个结果的参差,然后得出结论:是我不够好。
02
可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人要来用这种方式让自己难受呢?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条件价值」。
婴儿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机体,听从自己内心的需要。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可是婴儿还要被照顾、被关注的需要。
起初面对的是自己的主要抚养者。如果主要抚养者有一套自己的规则:婴儿在顺应这套规则时会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关注,也有可能,如果不顺应这套规则,就得不到照顾和关注。这样得到的一些经验,就是「条件价值」。比如说听话,才能获得更多的照顾等等。
推而广之,「条件价值」指的是在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借由跟外界环境互动的经验而形成的那些会被推崇、认可、接纳、赞许的经验。
这些经验在一次又一次的互动中,内化成自己的评价体系。成为一个内在的评价者。
03
所以有人会说:是我自己达不到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实际上就是内在的评价者在指手画脚。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也许就是这个内在评价者的产物。
这些「条件价值」和「真实的自我经验」总归是有距离的。
许多人缺少我可以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存在但也值得被喜欢的体验。
这种体验可以让人感受到,我虽然没那么优秀,没那么有钱,没什么大的成就,可还是能有底气的说:我喜欢我自己。
而多的是,在外在的收入、恋爱关系受挫的时候,怀疑自己,攻击自己,因为那些才是他们通常自我价值的支撑。
04
最后,想分享一个罗杰斯在教导心理咨询师面对来访者非评判性态度时的比喻:当人们去看日落时,我们不会去控制日落,不会命令太阳右侧的天空呈橘黄色,也不会命令云朵的粉红色更浓些,我们只能满怀敬畏地望着而已。
愿大家能收获一个如对待落日般对待自己的内在视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