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天才,灵感要靠日积月累。
——丘成桐《开讲了》
今天是2018年12月18日,是我日更的第40天。
昨天晚上去清华三亚数学论坛听了一场科普演讲,主讲人是著名华裔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先生,演讲的题目是Contribution of Geometry to Modern Science(几何学对现代科学的贡献)。
想去听这个科普演讲的目的其实挺单纯的,一方面很多年都没有再回到学校去听老师讲课了,知道有这个机会后突然很怀念这种感觉,想再体会一下,另一方面想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讲课的,科学家讲课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的。
去之前专门搜了了下丘成桐先生的资料,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确实不是一般的牛人,师从陈省身,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首位获得最高数学奖菲尔兹奖的华人,也是继陈省身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
这次来听演讲的人大部分是学生,还有部分记者和一些外国人,应该都是对数学感兴趣的人,丘先生用中英文开场后就开始了一个多小时演讲。
演讲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几何学将近3000年的发展对人类科学的贡献这个主题展开,毕达哥拉斯到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笛卡尔和费马的解析几何,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高斯和黎曼,再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重力,曲率,时空,量子,空间,十维。随着演讲的进行,从基础几何学开始,一幅现代科学的图谱渐渐在我们面前展开。
听完演讲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之前听人说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而几何又是数学的基础,有比喻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几何是皇后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可以说没有几何学的发展,就没有现代科学今天的发展。
演讲完了以后有位小姑娘问丘先生,科学家眼中的世界跟我们普通人眼中的世界有什么不同,全场都在笑,我倒觉得这个小姑娘的问题问得好,起码是经过了思考,想了解牛人的视角,所以才提出这样的问题。
丘先生说他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如果你用美好的眼光看待世界,这个世界就是美好的,如果你用消极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是消极的,重要的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重要的在于你自己想把世界看成什么样子。
能在底层学科上达到这么高成就的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我觉得丘先生表述的世界观隐含着其他的意思,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个体却是有主观意识的,相比客观世界的确定与不确定,我们能做的是在不确定的未来之路上确定地努力和改变。
真羡慕这些学生,可以在努力成长的路上遇到名师,有心人会在名师的点化和指引下加速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如果有可能,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尽早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最后又查了下丘先生的资料,丘先生是出自书香门第,他的母亲是梅城最后一名秀才梁伯聪之女,父亲是香港中文大学前身崇基学院的老师,也是一位在人文科学上相当全面的学者,是哲学、经济、历史方面的教授。他从小受父母的熏陶和影响,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这对他成为大数学家有一些无形的影响。
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改变世界,为世界做出贡献的人,真的没那么简单,可能需要一辈子甚至几代人的铺垫和积累才行,我们不是书香门第,没办法给到孩子特别顶级的熏陶和教育,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学习,让自己尽可能多的给孩子一些正面的影响和引导,如果父母注定是孩子成长的天花板,就要想尽办法让天花板足够高。
我是李明洋,这是我日更的第40天,我会每天写点东西,坚持1000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