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华夏医学文明“治未病”理念博大精深

华夏医学文明“治未病”理念博大精深

作者: 帝辰康咖肉苁蓉 | 来源:发表于2019-03-19 12:54 被阅读0次

    华夏医学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故事,就产生于这个时间段。中国古代医学不仅为中国的广大老百姓治理疾病,而其中著名的扁鹊见蔡桓公,为蔡桓公治病,蔡桓公却不信任扁鹊,造成最后身死的且还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国古代医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随着西方医学流入中国,相对于西医,我们都习惯称之为“中医”。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病于未开始之前,并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相对于西方医学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思想,我们华夏医学更偏重于治未病。“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皇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即病防变。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未雨绸缪”,“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凡事预防在先,是中国人谨遵的古训。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形成,正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后世历代医家对此不断发挥,丰富了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并实践于临床,指导治病和养生,使治未病理念深入民心,在实践中不断推而广之。如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创“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成为汉未病理念灵活运用的经典论述。又有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言:“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曰……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体现出了华夏医学文明“治未病”理念博大精深。

    中医“治未病”,具体来讲,主要针对三个阶段的三个原则:一是未病时要“未病先防”,要注意摄生,防患于未然,尽量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患病后要“已病防变”,要注意早诊断和早治疗,尽量防止病情加重;三是病愈后要“瘥后调摄”,要注意处理后遗症,尽量防止疾病的复发。最后,中医养生兼具经济性。从“治未病”角度看,如果在身体尚处于健康的时候能够“未病先防”,就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根本就不存在医疗费用的支出;可见,养生“治未病”以防患于未然,是中医最大的一个特色优势,不仅能够减少疾病的痛苦,而且可以给个人和国家节约一大笔医疗费开支。

    在众多的预防保健方法中,“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理念与方法,应进一步凸显其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价值。这是在回顾科学发展历程、总结医学实践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弘扬“治未病”理念,继承先祖养生、预防、保健的方法,融通中外健康管理的成功经验,汲取中西医学各家之长,构建现代人的精神调养与生活方式,是实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身心健康、形神一体的重要举措,也将引领当今我国乃至全球健康医学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华夏医学文明“治未病”理念博大精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sg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