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表达能力重要吗?如何去提升?
在接到这问题时,脑子里顿时浮现出了学诚法师在《好好说话》里说的一段话:成熟而准确的语言体系,是人类社会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语言帮助人们可以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心情、意愿、感受之类主观的东西,可以通畅地在人跟人之间进行传播。说到底,语言不仅是声音,而是输出思想的工具。
在成功所需要的一切因素里,相较于出身、机遇、精力、智力、意志品质等,我们最能控制的、也最难掌控的就是说话这件“小事”。为什么呢?除去特殊原因,毫无意外,我们在出生数月后便会牙牙学语。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家庭、学校、社会各种语言环境的熏陶下,我们自然而然地拥有自己特有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我们仍然时常可以听到长辈们告诫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可见,说话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掌控。说什么话,很重要。用简单的话去伤害别人,可能造成的后果很大。用简单的语言去温暖这个世界,可能给人带来的就是一时、一天乃至一生的帮助。
在大学之前,自己从来没有十分关注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准确来说,是没有过多关注中文的口语表达能力,更多关注的是外语表达能力,因为与高考成绩有关。但在大学,你不得不关注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因为除了几乎每一门学科都需要上台演讲,各类比赛各种场合同样需要过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作为垫脚石。甚至,有时候过硬口语表达能力还会给你带来机会和惊喜。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我看来,首先要知己,然后才是其他。在口语表达方面,我应该算是比较了解自己的,因为我每上台演讲一次,总会总结分析自己的优缺点,然后认真观摩其他人,吸取他人精华从而内化。总体来说,优点如下几点:
第一,肢体动作和眼神交流恰如其分。肢体动作和眼神交流是口语表达能力的点睛之笔,为什么我会做得比较好呢?这要归功于我的外教老师在这两方面对我的训练了。印象最深的是,由于习惯性使用食指,所以在演讲时我会惯性使用食指来做强调或者作指向,但是在演讲里,用食指指向是禁忌的。为惩罚我,外教老师特意买了小铃铛,每次发现我使用食指作指向便让我在食指戴上。后来,我再也不敢了。
第二,声音洪亮清晰,自信。英语里有句老话:练习造就完美。对于这两方面,离不开我平时大量的训练,而且我在一舞蹈机构里担任爵士舞助教,训练的机会更多。
第三,反应能力、逻辑性和连贯性比较好。当拿到一个主题或者在其他随机场合,我会在脑海里迅速整理思路并组织好语言,而且,如若发现自己离题偏题(有时候便会不自觉地跑题,怎么回来?看听众的反应!),便会巧妙地调转方向回到正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对我来说,在口语表达方面最大的缺点就是口头禅。“就是”“比如说”“额嗯”等等,虽然有时候口头禅会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但是口头禅使用过多便会变味儿了,它会让整个演讲或谈话变得僵硬无比,让听众倍感不舒服。再有就是声调过高语速过快,其实有时候自己本来一点也不急于表达或者急于证明什么,但是声调太高语速过快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就是我底气不足或者急于证明什么。
怎么样可以有效改进口语表达能力?这个问题以前也一直困扰着我,但是最近经过一些研究和思考,我想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了不一样的思考并且自己也在实践中。
首先,练习出天才。抓住并珍惜每一次在公众场合讲话的机会,并且创造机会,比如积极要求课堂做presentation,跟同学老师表达自己对一本书、一场旅行的看法等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量的训练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助推器。
其次,就算最后的成果只有百分之一,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做好准备。发现许多同学在口语表达方面之所以做得不好,往往是前期准备不足,潦草完事,其结果可想而知。每次演讲时,我们都得去搜集资料,整理汇总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展示给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写讲稿,有些人会说,这都是自己准备的东西,到台上自然就会说了,甚至还能即兴发挥,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人在公众面前都会紧张,紧张的结果只有三个,一个是忘词,另一个是对同一事实的不断重复,还有就是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表达,这就导致语言不丰富,不精彩。所以对于我们这样的刚出生的小牛犊,一定要写讲稿,写是提炼自己观点,丰富表达的科学过程。而且要写的细,细到每一个用词,每一个停顿,每一个段子,甚至观众的反应都应该有所预计。然后把讲稿背诵,对着镜子练,找同学朋友练,控制语速,与表情和手势相配合。
最后,不要停止向口语表达能力优秀的人学习,认真观摩吸取他们精华并且内化。也不要害怕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我知道,这有时候需要强大的内心力量,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并且都只捡着好话听。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网上曾经很流行一句话:有些人,开口的那一刻,就赢了;有些人,开口的那一刻,就输了。口头输赢仅一念之间,但输赢背后却耐人咀嚼。口语表达能力是人生一门必修课,虽然没有最高分之说,但也别挂科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