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八岁的儿子突然问了我一个让我觉得莫名其妙的问题,他说:“妈妈,我想知道我的大脑是怎么长的。”
我说:“儿子,看见核桃了吗?人脑跟核桃差不多,不是说吃啥补啥吗?吃核桃能让人变聪明。不过你为啥好好的问这个问题?”儿子他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就跑出去玩了。
于是,我也就没放在心上。
几天过去了,儿子在玩玩具,自言自语地说道:“哎呀哎呀我**萧的脑袋怎么长的呢?”我立刻意识到了,便问他:“这句话以前没听过你说过,好特别呀,从哪学来的?”他说:“还不是上次考试,我有道题想了好久被马老师看见了,马老师说的嘛,这个题目还需要想这么久,**萧的脑袋是怎么长的嘛。”
我有些意外,马老师怎么能对一年级的孩子说这个话呢?太打击孩子了。但我没有说出来。我认真地跟他说:”儿子,你这么聪明,老师说这个话的意思是这个题目讲了很多遍。**萧这么聪明,竟然不会!”另外孩子受到老师侮辱性的语言打击,却没有回来告诉我和他爸爸,而是选择一个人默默地承受,说明我们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深入,平时交流主要以管教为主,导致孩子不愿意主动与我们交流。
放下家长的架子,俯身平等的与孩子交流,不强势逼迫孩子认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在学习过程及集体生活过程中,逐渐认识意识到该如何做。
这次数学考试考得不理想,孩子回家第一句话:“为什么别人都会做,就我不会。”考试卷发下来后,孩子说:“妈妈,给我买阳光同学,考得好的同学都是做了阳光同学。”我本来不想买,我认为题目是做不完的,掌握知识点原理即可,有时间为什么不能读读课本呢?但最终一周后我还是放弃了我的想法,答应他给他买了阳光同学。不想浇灭了他的上进心。
我再次跟孩子聊了下考试的过程,遇到了什么问题。发现他的问题是不会读题,老师读完题还没听懂,只能猜答案了。我跟他分析为什么平时做题都会呢?因为平时做题不会读题总是让妈妈来读,一遍不行读两遍直到读懂为止;还有就是有些字不认识,老师一再要求每天阅读半个小时,我们做到了吗?识字就跟识人一样,你还记得搬家后你换新的幼儿园吗?那么多新同学,你先认识了谁,后认识了谁,最后全班同学都认识了。见得多了自然都认识了。所以以后该怎么做呢?
这周每天孩子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写完后玩一会,阅读嘛,还是吃力,但还是有效果的。坚持晚上九点前上床。
这些都是由内到外的改变,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当孩子自己想进步,便会主动真正的学习,自己安排好时间先学后玩,学习时也不想着急着去看电视。
一次考试给我的收获是,我必须带孩子好好认识问题,指引他以后该如何学习,如何做好时间管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