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提起魏晋南北朝人们多会想起它的风流与高雅,有人说它是最混乱的时代,也有人说它是最盛产美男的时代。阮籍、王戎、王忱等诸多流传至今的名人趣事,依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同样魏晋时期也有许多流芳千古的书籍,编于南朝宋的《世说新语》便是其中一部。
《世说新语》一经问世就成为名著,流传不久便成为经典,后世几乎代代都有名家评点。他不仅是我国文人的“枕边书”,更是日本人的“最爱”。朱光潜先生曾说《世说新语》伴随了他的一生,傅雷先生也曾告诫自己远在国外的儿子要精读《世说新语》。
遗憾的是不少读者都认为《世说新语》是文人的清雅贡品,很少向社会大众“敞开大门。”为解决这样的难题,华中师范大学的网红教授戴建业先生,特地为我们创作了《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一书,该书有幸于2019年7月出版,全书共29.7万字,收录了《世说新语》中最为经典的故事。戴建业教授文笔优美精炼,语言幽默风趣,书中戴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详细解读了书中的精华。
让我们走进《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跟随国民教授的脚步,领略魏晋的文采风流,感受名士的高雅飘逸,品味语言的机智隽永。
01精神气度的高贵源于内在的自信
书中戴教授讲解了许多魏晋名士精神气度的故事,而总结起来可归结于自信、刚正、与率真。书的开端戴教授用气个小故事为我们讲解贵族精神,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国,精神文化一直受到国家的大力关注,肉体的力量给予人们活下去的能量,精神的力量则让我们活得像人一样。
在封建社会盛行的时代,也诞生了大把的豪门贵族,他们拥有物质上的富足,和地位上的高贵,然而却缺乏精神世界的高贵。精神世界的高贵教育我们要有已国家兴亡为己任的气度,有宽容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
拥有丰富学问的魏晋名士们在对自我形象的评估上也有着一定加分,人们过分的自信必回带来狂妄的自负,而狂妄的自负有会变为病态的自恋。在三者间的关系上,魏晋名士们都有占据,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依旧是带着美丽的身影,其中最为人欣赏的便是那种“宁做我的气度。”
桓公(温)少与殷侯(浩)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选自《世说新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桓温与殷浩年轻时齐名,他们一直互相不买对方的账,一直在暗中互相竞长短。有一次桓温问殷浩你觉得自己比我怎么样?殷浩巧妙地回答说,我与自己周旋良久,我还是宁肯做我自己。”
殷浩这句巧妙地回答早已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我与我周旋良久,宁做我。”殷浩一生没有桓温驰骋疆场的豪气,而桓温一辈子也说不出这样的名言。问者的嚣张写在脸上,答者的自信刻在骨子里。
在时间生活的人们,忙碌的生活着,无论是主动的追求与模仿他人的脚步,还是不愿意从心底里接受自己,都是对自己的不够自信。“宁做我”的精神境界不仅需要对自己的充分自信,更需要对别人的高度坦诚,还需要自己内在的坚定性。
02如君子般的高贵品德来源于刚正的气度与旷达的态度
《世说新语》中的《德行》和《方正》记述了许多品德高尚的君子,他们性格刚烈为人正直,对上无媚态,对下无娇容,处事不懂得媚俗讨巧,论人更没有半点阿谀奉承。
和峤圣质如初的故事便是对君子的典型案例。
和峤为武帝所亲重,语峤曰:“东宫倾以更成进,卿试往看。”还问:“何如?”答云:“皇太子圣质如初。” 选自《世说新语》
晋武帝的太子司马衷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窝囊废,朝廷大臣们都知道,然而考虑到他是皇帝的儿子,大臣中们依旧会昧着良心说奉承的话,甚至夸他聪明,然而和峤却一反常态,他多次在皇帝面前直言太子的不是。当皇帝说太子最近有长进时,他依旧直接的说,皇太子和以前一样。
和峤的身上充分展现了君子的品质,在以权利为中心的皇宫中,能像他一样保持自己气节的名士实为少数。
刚正并非君子所独有的品质,生活于当今世界的我们,依旧在保持刚正的权力,不说违心的话吗,不做违心的事,不为阿谀奉承而放弃生活的本真,无所畏惧,永远保持灵魂上的刚正不阿。
所谓旷达,顾名思义就是洞察事实后,所展露出来的一种生活态度。关于旷达的名人,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如陶渊明般的归隐之士。旷达的他们不被功名利禄所束缚,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所追求的方向。他们的人生相比他人更加的豁达,他们的心境比他人更加的明亮。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张季鹰被任命为齐王的东曹掾一职,在洛阳见到秋风吹起,于是思念起吴地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人生贵在顺遂自己的意愿,怎么能为了求得名声和爵位而羁留在(家乡)数千里之外当官!”于是(他)驾起车子便回去了。不久齐王落败,当时人都说(张季鹰)是能够看到细微的预兆。
这则小品虽然说了张季鹰是预测到齐国将会败落才返回家乡,然而比起他的预测能力,我更佩服的是他超前的价值观,在名声爵位与自由相比他,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的后者。生命的长度早已为我们定好,然而如何让他的活的有味道确实我们的自己的选择,为功名利禄放弃自由也好,为自由放弃功名利禄也罢,重要的是取得内心深处的认可。
晃晃人生几十年,若能明白自己想要的,岂不是一件旷达的美事。
03“未知生,焉知死”对死亡的伤逝更是对生的赞美
关于死亡和对逝者的怀念,一直是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对于死亡的认识,书法家王羲之也曾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对于死亡在魏晋之前,儒家和道家就从不同的角度遮蔽了死亡的深渊。然而《世说新语》中关于死亡的篇幅则更加注重于让人们下伤逝逝者的同时,赞美生的美好,同时更加懂得珍惜生命。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动。
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丧子之痛,倘若可以选择,或许大多数的父母都愿意为孩子承受死亡的痛苦,魏晋大名士王戎便亲自经历了这样的痛苦,王戎一直非常偏爱自己的大儿子,然而这位深得父亲喜爱的孩子却在十九岁时就撒手人寰。
王戎悲痛不已之时山简前来拜访,并以:“孩子不过是怀抱中物。”安慰王戎,然而他的这句苍白无力的话语,丝毫没有让王戎的悲痛缓解。冰杯王戎回答到:“圣人道和自然,超越了人间情怀,最下等人又不懂人间情怀,人际深情全在我辈中展现出来了。”他的这句回答不仅成功的回复了山简,并让山简感动的和他一起痛哭。
王戎不仅是一位有着大智慧的学者,也是一位有着深厚感情的普通人,失去孩子他痛哭、丧母他“鸡骨支床”、丧友他悲痛欲绝。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是他的理性认知,也是他的人生体验。
奥里利厄斯曾说:人不应当害怕死亡,他所应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生活。
人的一生注定的短暂,与其在亲人离世后悲痛欲绝,不如在亲人活着的时候好好体验生的美好。
04结语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解读经典本身的名著,更是对古代历史文化、环境背景、人物性格的详细叙述。而作者本身风趣幽默的语言又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我们领略历史名士的风流高雅、机智隽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