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还是和朋友们谈一谈关于读书的话题。我经常听到有些朋友说笑,一拿起书就犯困。读书成了催眠剂,我听后很怀疑我的耳朵是不是有问题。读书竟然如此让人无聊,这是不是一种悲哀!总记得读高中时,我们几个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到了读
“课外书”上。现在一些语文专家积极倡导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事实上,迫于升学压力我们的教育只有课“内”,哪里有课“外”!我们那时算是比较自由吧!好多的“书迷”变着法的和老师斗智斗勇,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上课读,下课读,晚自习以后还要读,不分昼夜,不分轻重缓急,我们只有课“外”,哪里有课“内”!记得有一位同学借来一本书,约好了第二天早上必须归还。没办法,只有秉烛夜读,一晚上他用掉好几支蜡烛。那时候点蜡烛也算高消费,恐怕只有读书才能让他狠下心来“奢侈”一回。我也有过多次这样的经历,现在的“眼镜”其实就是那时挑灯夜读留下的记忆。
现在想来,那时真得是童心未泯。把教科书以外的书叫做“课外书”固然不对,但总之是要有“本”“末”。上课时老师讲得不只是教科书上的知识,还有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课内课外都应该是学生求学阶段的根“本”;但如果没有课“内”,也便没有课“外”,如此说来,课内是“本”,课外就是“末”。课外读书是对课内学习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有“本”有“末”,两者缺一不可,否则便是“营养”不良。我记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一些“无用”的课外书,只记得一开始读小画书,后来读一些作文选,再后来开始读一些大部头的“小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高中时,读金庸武侠系列,读《红楼》《三国》,可谓如痴如醉,不能自拔。
回想我的读书经历,我感觉不是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喜欢读书,肯定需要一个过程,或者是一个特殊的经历。或许是你的家长,可能是你的一位老师,也有可能是你的同学、玩伴、哥哥、姐姐有意无意地影响了你。就说读书,有的人与书结缘较早,有的人可能阴差阳错,一辈子与书无缘;不管你在什么时候明白了读书的道理,只要你能够从此发奋读书,也不能算晚。一般人读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因人或因事被迫读书。一个人不愿意读书的理由可能很多,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知之甚少。因为读书少,胸无点墨,与人交谈时一无所知。一个人往往是知道得越少越不愿意去思考这些东西,感觉与这些东西根本无缘。物以群分,人以类聚。这样的人平时朋友圈里也不过是家长里短,打趣逗乐,甚至有些人总是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如果偶有机会,你读了一些有品味的书,闲谈时也会增添一些高雅而有品位的内容,慢慢地你的朋友圈也会悄然地发生变化。这样一来你便不自觉地进入了读书的第二个阶段。因为朋友圈的变化,或者是其他的原因,需要多读一些书来应酬,也可能是自己想要改变自己,那你就开始逼自己读书。有时候就是这样,有些人自己知道应该做什么,但是缺少信心和勇气,更重要的是缺乏恒心。“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有志气的人,言出必践,志在必得,即使山高路远,困难重重,也毫不气馁。坚持下来,书读得多了,知道的也就多了。但要记住,做人切莫自高自大,骄傲自满;殊不知,书读得越多,不明的事也就越多,这时读书的欲望也愈加强烈,兴趣也就随之而来。你的读书也就自然地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毛泽东同志一生书不离身,因书明理,因书而智,因书成就了自己,也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趣闻轶事枚不胜举,手不释卷的吕蒙,凿壁偷光的匡衡,以荻画地的欧阳修,他们这样的人已经把读书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因为读书,他们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读书人”,其中有不少的以“读书人”自居。其实读书也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有的人为读而读,书读得不少,只不过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只读书不思考,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这些人能够记住书里的一些故事情节,以求在茶余饭后闲谈莫论,以增笑耳!还有一些人,平时读一些品味较低,甚至于是一些离经叛道的东西;这些人总能高谈阔论,说话夹枪带棒,喜好充当“救世主”,让人无语。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在学校时成绩优异,卓尔不群,但课外知识一无所知,是典型的“营养”不良;这些人好高骛远,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算是现代版的“孔乙己”!这三类也只能算是读书的第一层次,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能达到第二个层次的读书人应该算得上是“真正”的读书人了。这些人无论是从读书的内容,还是读书的态度,都让人尊重。因为读书,他们告别了平庸;因为读书,他们确立了自己的理想;因为读书,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书写了自己有意义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大概就是这样的读书人,他有思想,有见识,有个性,在平凡的岗位上,表现出不平凡的人生价值。路遥先生就是在尽其所能地歌颂和赞美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的“孙少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孙少平”的“平凡”写就了读书人诚实守信,责任担当的真性情。还有一些人为善之善者,他们因读书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屈原、司马迁、诸葛亮、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康熙、毛泽东、周恩来,马克思、爱因斯坦、高尔基,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历史人物多如繁星,数不胜数。因为读书,他们不仅成就了自己,而且影响了周围更多的人。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代表着一段段光辉灿烂的历史,他们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因读书改变了自己,改变了他人,甚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推进了历史的发展。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不管你现在处在读书的哪一阶段,也不管你现在处在读书的第几个层次,我想,既然已经开始读书,已经说明你走在了很多人的前面,说明你离智慧越来越近。还没有开始读书的朋友,莫徘徊,莫迟疑,赶快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捧起书籍,与高人对话,与智者为伍,一起走进经典,一起走近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