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看一下你是否有这样的问题:
明天要考试,今晚临时抱佛脚,熬通宵背书,第二天直接进考场;
领导交待的工作,不到最后一刻,坚决不动手去做;
白天上班,一边刷朋友圈,一边看着无聊的新闻,东拉西扯,不到下班的时候就静不下心来做事,总是“伪加班”
…………………………
相信这样的事情很多人身上都会存在,都知道这样做不对,但真正在实际工作、学习过程当中,总会有N多个理由跟借口替自己辩解,内心不断跟自己说,反正那么多次最后一秒交差的,这次也一能在最后时刻大爆发,最后时刻,才是最黄金、最有效率的时刻,对不对?
是的,这就是“严重拖延症”。
我们都知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从小也听过“寒号鸟”的故事,但为啥大家经常知道就是做不到呢?
在说怎样能做到之前,先分析一下原因:
拖延症一般来讲,有以下三个原因导致:
一种是逃避压力型(能躲就躲):
就是一想到要做的事情,就觉得很难,觉得闹心,每分每秒都是剪熬,害怕做不好让人笑话,所以能躲一会就是一会儿,跟鸵鸟一样,把头埋起来,欺骗自己。
一种是追求完美型(能准备就准备):
这样思维的理念就是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到极致。没有十足的把握,绝对不动手。结果一拖就没影了。
一种是寻找刺激型的(能绝杀就绝杀):
这样的思维觉得自己天生就是拯救世界的,所以总想给自己加戏。好多事,故意压着不做,非要等到最后火烧眉毛了,再来玩命搏一把,要的就是演出一个绝对逢生、英雄归来的好戏。再比如期末考试还有一个月就要到了,还是不管不顾,天天玩,等到考试头一天,才熬个通宵,顶个大黑眼圈直接上考场。希望能够演出一场绝杀的好戏。
找出原因了,那么如何战胜拖延症呢?
第一:拆分任务时间:
每工作时间分成几个“25分钟番茄钟”,同时也把大的工作分解成几块来完成,要求自己在每一块工作上用规定的时间来完成。就像钟摆一样,每秒钟摆一下,但一分钟就有60下,1小时就有3600下,一年就有了31536000下了!
第二:用好碎片时间
“瑞士奶酪法”来源于阿兰·卡凯因的《如何掌控你的时间与生活》这本书。瑞士奶酪是一种上面布满小孔的白色奶酪。
“瑞士奶酪法”,顾名思义,就在一个大的任务中使用“见缝插针”的方法,有效利用零碎时间,而不是坐等大块的时间段出现。这个方法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极其有效,因为生活总不是一件事完了才开始另一件事,往往是许多事情交织在一起,很少会有大块的时间供我们单独完成某一件事。这个方法对我们启动一个项目或者在项目启动后保持连续性都有极大的用处。
有的事情非常棘手,并且令人厌烦,也许你无法忍受一连几小时花在这件事情上。但是,若你有效地利用零散时间,用零碎的10分钟、15分钟去做这件事,你将这件事一点点往前推进的时候,也会意识到这件事很快就会结束,它不是永无止境地折磨你,那么你对它的态度可能也会有所改观,让你会在心底感到一丝满足。
工作及生活当中要学会“见缝插针”,把碎片时间用好,而不要等到整片时间来做事情。“别把苍蝇不当肉”。
第三:找到最佳时间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物钟。一种是“百灵鸟”,早起精神充沛;一种是“猫头鹰”,晚上工作效率最好。那就要学会分配时间,把需要精力高度集中的东西放在状态最好的时间段来完成,其他时间段可以做不需要精力高度集中的事情。但要记住,一定要在精力高度集中的时候,把要做的事情做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