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读书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下篇-最基础的社会秩序和权利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下篇-最基础的社会秩序和权利

作者: 青枫小事儿 | 来源:发表于2019-01-13 17:50 被阅读20次

    《乡土中国》一本研究中国基层社会-农村的社会形态、结构、秩序的一本典范之作。这本书可以作为热爱社会学的书虫的入门读物。

    这本书有很多作者个人的见解,并非主流的观点和观念。但是按照作者的逻辑解读出来还是很有味道和意思的。可能这也是读书的乐趣,知识的枯燥,作者的逻辑让知识变得有趣。我们就好像与智者交流。

    承接《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上篇,这次分享《乡土中国》的后几部分。

    中间插几句,我每次分享都是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读书兴趣来分享,很多都不是书中的观点,各位书虫,如果喜欢这本还是可以买一本原著看一看,很有趣的。

    第六章:家族

    现在的社会很难感受到家族势力的影响。我们能听见家族就是在电视里,例如司马氏族,曹氏族。

    家族可以从字面上解释,家是亲子关系和婚姻关系的结合。族,是单系的扩大。从时间的长短上来看,家是短暂的,氏族是长远的。

    所以古时的社会分封制社会,常常在一姓之间传承的现象就可以解释了。这种家、族式社会,就是很久以前中国的社会形态,也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状态。

    作者还以西方社会做对比阐述中西方家庭团体的区别:

    西方家庭团体夫妇是主轴,两性之间的情感是凝合的力量源泉。

    中国家庭既是绵延性的事业群,他的主轴是父子间,婆媳间,是纵向,而不是横向。

    中西方家庭组织方式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社会观念。例如西方女性强调更多的是和男人一样的平等和自由,而中国古时的乡土社会更多强调女人主内,三从四德。

    第七章:男女有别

    小时候,看见漂亮的邻家妹妹,我都很喜欢一起玩耍。但是看见古装电视剧里,男人和女人碰碰手都好麻烦,不禁感叹,成人的世界好麻烦。(装X脸)

    一直对这种男女有别的观念和思想很是不理解。想想你们是不也很纳闷?为什么会有这种怪异的观点和思想!

    作者以感情的观念为切入点,介绍感情的两个方面,即心理学上感情是机体的生理变化;从社会学角度讲,感情是任何人的关系上去看它所发生的作用。

    理解起来一点儿也不费劲,即喜怒哀乐谓之心理学的情感;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给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造成的反应即社会学角度的感情。

    我们在乡土本色中讲到,乡土社会是以土地而生的聚居状态,人们渴望稳定。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就是说情感带来不给人安全感。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说,人不是情绪的动物,而应该被理智掌控。

    所以乡土社会的人在不断地缩减自己的认知盲区。

    环境带来的认知盲区,靠着世代的经验积累,人们已经发现了哪些是可以掌控的,预知的,并通过一代代的检验修改更正,大家对环境的认知在固有的知识体系中,可以带来稳定的心里感受。

    人带来的认知盲区,因为空间的聚居状态,很多人交往多了,也就慢慢了解。我们经常说我已经很了解这个人的脾性了。

    可是在人的区域有一个很难理解的就是男女。这个是乡土社会无法克服的。

    我们通过恋爱,婚姻,从无知到知之再到无知。也就是说相处的越多,男人发现越不懂女人,女人和男人越相处发现越不懂男人。

    所以乡土社会,在人们的思想中种下男女有别的观念。这种思想区别于男女不可以碰碰手的观念。是男女生而不同,强大尊重差异的前提下的合作、协作。

    第八章:礼治秩序和第九章:无讼

    社会治理,有“人治”和“法治”的区别,但是最根本的区别不在人和法,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

    礼治是从教化的作用下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法治是建立一个强权系统,人不服从法就要受到惩罚。

    所以第九章作者说乡土社会无讼,就是说乡土社会很少会有诉讼的案件,一般都是氏族内族长解决,如果真的对簿公堂,有伤门风。

    第十章:无为政治和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

    讲述的是权利的两种形态和一种特殊的权利构成

    第一种:横暴权利。类似于蛮荒社会,谁的拳头硬谁有话语权,谁就可以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谁就可以获得统治权。

    第二种:同意权利。是在分工的社会基础上诞生的权利。它的意思是谁的专属领域谁做得牛叉,谁就可以取得支配权和赢得话语权。相比较于第一种横暴权利更文明。

    第三种:时势权利。作者再第十三章中阐述,时势权利是处在新旧交替变化时诞生的一种权利。

    权利让人痴迷,作者却道出权利让人痴迷最真实的原因。

    人们喜欢的是从权利得到的利益。如果握在手上的权利并不能得到利益,或是利益可以不必握有权利就能得到,权利的诱惑也不会太强烈。

    团体之间的利益争夺必须有一前提:

    就是一个团体的存在可以供给这项利益;换句话说就是这个团体的生产量必须能超过它的消费量然后有一些剩余去引诱另一个团体将其征服。想想中东战争和北非战争。就可以很一目了然。

    下面介绍书中关于社会变化的观点,来启发今天我们所处在的科技时代。

    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要它变的,要他变的原因是他已经不能答复(满足)人的需要。而社会的变迁只是将社会结构的变化。

    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经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它终究会失去人们对他的信仰,守住一个没有效力的工具是没有意义的会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甚至蒙受损失;另外新的方法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

    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个惶恐,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里充满紧张、犹豫和不安。这里发生“文化英雄”,他提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他的群体发生一种权利。这种权利区别横暴权利和同意权利。他是时势权利。

    所以当我们身处学习舒适区的时候,想要迈向新领域总是紧张和困难的,我们需要做自己的文化英雄,掌握自己的时势权利。一个企业也是要让所有人接受改变,就要赢得这种时势权利。

    第十一章:长老统治;第十二章:血缘和地缘。

    长老统治:说的乡土社会因为稳定,所以先出生的人要比晚出生的人掌握更多的经验,所以倾向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是从时间和空间讲述乡土社会的特点。

    血缘所维系的社会具有稳定性。地缘所维系的社会结构,因为父业子承,所以很少改变。地缘的社会具有流动性。

    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

    这章我们只摘抄书中的主要观点供各位书虫,自己啃读,一定收获颇丰。

    人类的行为动机有两层含义:

    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要这样做,也就是所谓的意志;一种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

    欲望如果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自觉是说行为者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理性是指人依据已经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极化行为,所以可以说是科学化的。

    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权利,这位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

    所以我们要在欲望中区分出自己的欲望和需要,并通过学习去掌握文化和生活知识,从而去根据自己目的去计划,实现生活目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下篇-最基础的社会秩序和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cl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