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
读过丨《巨流河》(齐邦媛著)

读过丨《巨流河》(齐邦媛著)

作者: 喜宝小丸子 | 来源:发表于2017-12-18 09:11 被阅读56次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系教授王德威先生评价齐邦媛先生与《巨流河》,引用了书中的句子“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读过丨《巨流河》(齐邦媛著)

    我看完《巨人的陨落》时,同桌借给我看《巨流河》。

    作者齐邦媛(1924~),女,汉族,辽宁铁岭人,台湾地区以及国民党政界人士齐世英长女,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1947年到台湾。被称为“永远的齐老师”和台湾“文学之母”。

    作者在序言中解释了书名:“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她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宁百姓的母亲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部,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据说汹涌海浪冲击至此,声消音灭。”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落到哑口海的故事。二十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

    我喜欢看的部分是书的第一章到第七章,是作者通过自述自己的经历,从而展现了从1924到1960s大陆到台湾的历史。第八章之后,大篇幅讲述台湾的文学发展,我对此不感兴趣。

    自幼体弱多病,周岁时高烧不退,气若游丝。被一位附近镇上的医生救下,并帮襁褓中的作者起了名字“邦媛”,出自诗经“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作者说“我曾努力,不辜负他在那个女子命如草芥的时代所给我的慷慨祝福。”家乡的芍药花,弟弟夭折时母亲压抑的哭声,父亲常年在外,父亲跟随郭松龄将军“造反”失利和之后的逃亡,九一八事变和挂在城门楼上的头颅,不断改姓不断转学不断搬迁的日子,10岁时得肺病住在郊区疗养院目睹撒石灰的童年,母亲哼唱的“苏武牧羊”,张大非的初次出现。

    张大非,父亲被日本人烧死,放弃学业报考空军,成为一名飞行员,飞虎队队员,七年时间,与齐邦媛通信,亦兄妹亦恋人的感情,在少女时的齐邦媛心中,温暖纯真。1945年张大非在对日作战中牺牲。齐邦媛说“张大非的一生,在我的心中,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作者还说,之后数十年间,我在世界各地旅行,没看到哪些平易近人的萧山,总记得他在山风里由隘口回头看我。

    作者从一个独特的内部或者旁观视角,展现抗日战争。这是书中比较珍贵的部分,真实,血淋淋的国破家亡的味道。炸弹的轰炸声,母亲分娩抱着婴儿赤脚随大家奔往地下室,从南京逃往汉口,国破家亡,天主教堂里修女的安慰……从汉口逃往湘乡,从湘乡逃往桂林,从桂林逃往怀远,九弯十八拐入川,而作者的家乡是在东北松花江上,颠沛流离,这是当时的中国一个条件相对较好的政府官员家庭的状况,可以想见,有多少平民百姓,在轰炸中,在屠杀中,如何能够活下来。他们是否知道,该逃往哪个方向,或者今天晚上该在哪里落脚?

    读过丨《巨流河》(齐邦媛著)

    看完这本书时,刚好是2017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时有张图片刷屏了,上面写着“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代入感极强,当时看着图片和文字我就流泪了。

    作者在书中讲到南京大屠杀时,提到了两期报纸,一个是12月13日下午的号外:南京沦陷,日本军队有中华门开入我们的首都,开始放火抢劫,大屠杀。第二天的报纸头版写着:南京城陷,头两天之内,保卫战伤亡达5万人,妇孺老弱惨遭屠杀者始于万人,日军甚至有比赛屠杀之恶行。

    我们的首都就这样被屠城了,就在80年前。二战之后,“和平宪法”实施至今,内容包括日本放弃战争,不维持武力、不拥有宣战权等。忘了在日本哪个城市的一个天桥上,还有写着“不保持陆海空军和其他战争力量”的碑刻,然后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几次提出要修宪,而且要修改的正是和平宪法的第九条,第九条的内容是“日本国民基于国际和平和维持国际秩序,将永远放弃宣战权力,武力恐吓来解决国际纷争,即永久放弃国家主权发动战争,并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日本将不保留军队。”日本修改宪法,我想第一个不同意的就是中国人。

    我想作者最庆幸的应该是,在那个战乱的动荡年代,她还可以读书,上学,在南开中学,包括之后到武汉大学哲学系转外文系,遇到了导师朱光潜大师,读雪莱的《云雀之歌》,读济慈的《夜莺颂》。尽管作者说“我读不懂他的狂喜,炸弹在我的世界四面落下,落弹的呼啸和迸发的祸害,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将我困在川西这座三江汇合的山城里。”还可以在女生宿舍里受到来自张大非的浅蓝色航空信。还可以在父亲主办的《时与潮文艺》读到很多战乱中难以找到的书,同时与很多老师交流。

    读过丨《巨流河》(齐邦媛著)

    当然,作者也以国民党官员女儿的独特视角,描写到共产党在高校中的飞速成长和壮大。曾受到共产党舍友的冷遇,感受过八年抗战结束之后在各个大学蔓延的学潮,包括到上海之后,穿着的“重庆衣裳”让上海人难堪,没有腰身的布旗袍,车胎底的皮鞋。有一个细节是她用父亲给她的一笔钱置办“上海衣服”,而这笔钱的原本用处是:如果有男同学请吃饭,应设法还请,不可以占小便宜。这个父亲让我想起我的父亲,天下的父亲竟是这般相似,为自己的女儿考虑得够多。如果将来我们有幸有自己的女儿,我想我老公也会如此这般。

    1947辗转到台湾工作,最初的孤独和朋友,之后的爱人和婚姻,陆续出生的三个儿子,包括从大陆过来的父母亲戚朋友。最初生活的艰辛,丈夫罗裕昌为台湾铁路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后被称为台铁之父)。

    这一部分触动比较多的是她积极申请去美国留学,包括44岁,“抛家弃子”再次前往美国学习,对文学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让人感动。

    这就是流水账般的读书笔记。感触还有很多,但是仅仅过了几天,我已经忘记了,随时记下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重要,我又开始怀念那个丢掉的手机里备忘录里密密麻麻的内容。

    愿自己可以坚持,读书,不为考试,不为什么。

    读过丨《巨流河》(齐邦媛著)

    (我已经不期待有几个人看,只在乎我还能坚持写多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过丨《巨流河》(齐邦媛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ep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