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法简书面面观艺术之家
篆刻艺术的学养论篆刻讲堂九十四

篆刻艺术的学养论篆刻讲堂九十四

作者: 拉玛西亚x | 来源:发表于2019-07-30 12:05 被阅读4次
明代篆刻家何震印作

在中国古代的文人艺术中,历来都把个人的学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人们普遍认为艺术家不仅要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坚实的传统功力,并且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明代篆刻被称为文人流派篆刻,除了纷起的各种风格地域流派,还有就是参与者大多是当时的文人。与之前秦汉治印的,特别是最后完成印章的大多是匠人不同,文人印人更加的重视学问的累积、自身修养的提高和印外功夫的修炼,因此这种传统的文人审美在明代印论中更是处处可见。

“学”与“养”,在学养论中是相互依存、不可偏废的。“学”指的是学识,印人必须有印外的学识,即在以刀刻印(这是之前印章工匠的必备能力)之外还应该多方面的学习汲取知识、累积学问。如读书、书法、识篆通篆等古文字学。“养”则是指将上述这些印外的学问化入印人的人格之中,而养成一种具有高度审美能力的眼力,和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进而融入创作之中,产生出情趣与雅致、耐人寻味的优秀印作来。所以不学则养不成,不养则学而无目标,前提则是优先学。

我们来看看明代一些印人在印论中的表述:

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篆隶诸书,故当潜玩,譬如诗词有别裁,非关学也。然自古无不读书之诗人,故不但篆隶,更须读书。——沈野《印谈》

无论是诗词,还是“小技”的治印,不读书,胸无点墨,鉴赏不博,则杜撰必多,纵能独创一家,终入野狐下乘。明朝末年著名的学者张岱在为印友会稽胡兰渚所作的《印汇印品》序言中,将读书作为评定印作气息的重要标准,强调读书对于印人之重要。其中的言语虽然已过百年仍然发人省醒。我们来看看这段文字:

近世俗工,字皆杜撰,不足与语。余忆王太史之评唐寅、周臣画,谓二人稍落一笔,其妍丑立见。或问臣画何以不如伯虎?太史曰:但少伯虎胸中数千卷书耳。今兰渚之与俗工,其妍丑相去,确确如此。呵嘱诸人,其再读十年书,方可与兰渚语痛痒也。

唐寅,字伯虎,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曾经师从明代画家周臣,后青出于蓝,其画作名气亦在其师周臣之上。这里说到唐寅之画之所以青出于蓝在于读书,虽只是其中一方面,但是亦可见对于各种艺术,学养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段论述颇似苏东坡的诗意,曰:“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即是认为匠人作印,印中求技能,死功夫下足,然无法与有学养之文人印人相比,所谓“稍落一笔,其妍丑立见”。而印章之外,读书万卷,胸次自高。厚积薄发,方可在印作中显出精神方面的品格意境。一位印人倘若没有诗、文、书、画之艺术修养,没有读书千卷的根底,要想提高艺术创造力,则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读书是各种文化艺术的学养的基础,那么对于篆刻的学养论,除了读书,识篆、写篆、古文字学更是重中之重。

明代篆刻家赵宦光印作

对于识篆和写篆,明代篆刻家赵宦光尝言:“今人不会写篆字,如何有好印。”而对于印外古文字和书法明代篆刻家朱简又言:“摹印家不精《石鼓》、款识等字,是作诗人不曾见《诗经》、《楚辞》,求其高古,可得乎载。临仿古帖,毫发精研,随手变化,得鱼忘筌。以上皆古人书法,通用于印,则思过半矣。”

明代篆刻家朱简印作

我们在之前也曾经以“篆刻之道篆书先行”为题写过文章,还放在了第三讲,我们对篆书无论是从书法角度,还是古文字角度对于篆刻的重要性都是十分重视的。所以篆刻中有句话“不通文义不可刻,不深篆学不可刻”。

明代很多篆刻家在印论中都对学养论很重视,强调印人必须博览古印谱、研读古人印论著述和旁通金石学。之前我们曾经介绍过的徐上达在其《印法参同》中在《参互类》中专门列出“蓄印谱”一节,指出:“古印虽多散亡,而谱之所载尚著,是即印人未泯之真,作我印证者也。”所以作“蓄印谱”一节,为的是以古人之印印证自己之印。更是主张以集印章的方法来丰富印人的学养。

明代的印论,大多数直接建树于创作实践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对创作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对清及后世的印论影响极深。特别是在学养论上,特别是关于印人要有一手好的篆书书法,与必须具备印外古文字修养、具备古文字造型美的修养的理论,这更是在清朝末年在篆刻艺术中发展出两个重要的美学观,那就是“印从书出”论和“印外求印”论。

明代篆刻家梁袠印作 明代篆刻家归昌世印作

​在明代的印人中,很多都是杰出的诗人和书画家,关于诗文书画的修养,就被视为很自然的事情。即便如此,上述各个方面都足以证明,一方小小的印章,实乃一门包孕万千的大学问,所谓方寸天地,气象万千。这其中的气象,包孕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印人的学养。学养对于印人绝不是简单的各门知识的简单叠加。诚如清末印人王光烈在《印学今义》中所言,“派别不可不知,眼界不可不广,金石印集,多多益善。以印学一事,由宋元至今,数百余年,其中名流辈出,著作如林,考核参稽,皆足益人神智,泛观博览,后归之约,自名一家不难矣。”

可见“学养论”真正的内涵当是综合学养的各个方面,融为一体,从而达到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升华。唯此,才可能创造出融化了人性之美的印作来。关于“学养”,如今的印人似乎比之古人要稍微逊色,本期列出的几方印章,都是名家的闲文印,而其中的语句一眼便能认出出处的人恐怕不多。

相关文章

  • 篆刻艺术的学养论篆刻讲堂九十四

    在中国古代的文人艺术中,历来都把个人的学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人们普遍认为艺术家不仅要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坚实的传统功力...

  • 篆刻讲堂十印谱

    篆刻讲堂十印谱 印谱是汇辑古今印章艺术结晶的专书,是攻习篆刻艺术不可或缺的临习范本,也是以后大家自己设计篆刻作品时...

  • 清代篆刻从浙派始祖丁敬说起篆刻讲堂九十八

    自明代中叶到晚清的五百年时间,是篆刻艺术真正兴盛的时期,篆刻艺术由于其历史的祭奠、学养的深厚,加上古印的收藏鉴赏的...

  • 篆刻讲堂三十章法十五险夷法

    篆刻讲堂三十章法十五险夷法 篆刻艺术向来以险绝为上。“险绝”与“平正”,既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平正”而无“险绝...

  • 神迹心画说与顾从德的《顾氏集古印谱》

    神迹心画说与顾从德的《顾氏集古印谱》篆刻讲堂七十九 之前我们提到明代中后叶,流派篆刻艺术兴起的四个条件:印材、印人...

  • 篆刻讲堂五临摹古印

    篆刻讲堂五临摹古印必经之路 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无论是书法、绘画、篆刻,临摹古代名家的作品都是必经之路。临摹是继承优...

  • 王国斌的书法篆刻作品

    篆刻艺术来源于书法,而书法艺术又源于契刻文字,篆刻家一定是书法家,所以,篆刻家只是简称,应该称书法篆刻家。

  • 篆刻艺术的传神说篆刻讲堂九十二

    明万历以来,流派篆刻艺术兴起,印论也是层出不穷,之前我们已经为大家介绍了“自然天趣说”、“印如其人说”,还有之前在...

  • 篆刻艺术的感兴说篆刻讲堂九十三

    明代印论之中的“感兴说”,作为篆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为当时的广大印人所普遍接受。 感兴,又称乘兴、兴会、...

  • 明代篆刻家之李流芳篆刻讲堂八十

    长衡篆刻不择石,不利刀,不配字画,信手勒成,天机独妙 明代篆刻家之李流芳篆刻讲堂八十 李流芳(公元一五七五~公元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篆刻艺术的学养论篆刻讲堂九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er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