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

作者: 两个朋友指甲 | 来源:发表于2019-03-11 17:29 被阅读0次

    暗时间

    波普尔曾说过:人生不过是解决问题。

    大脑是我们最重要的工具,要正确利用这个工具,唯一的途径就是去了解它,尤其是了解它的弱点。与很多人的直觉相反,我们的思维有着各种各样的弱点和陷阱,我们解决日常问题的思维方式并不总是最优的,我们感觉正确的事情有很多是错的,我们习以为常、天经地义的行为也未必是合乎效率最大化原则的。

    人总是喜欢沿袭以往的习得的经验,并通过类比来进行外推。人们也喜欢从关联当中寻得因果。

    人类的思维充满着这种这样的途径,每一条途径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降低了大脑的认知复杂度(笼统地看一个问题要比细致的分析简单得多),有助于迅速做出绝大部分时候都正确的判断;但另一方面,它也常常导致人们把大部分情况下成立的法则当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以说,有多少途径,就有多少谬误。

    总结
    我们下意识的行为和决判,来源于以往的生活经验,对发生的问题进行类比和关联,产出相应的判断和行为,然而所输出的判断以及行为,并不是总是对的,存在偏见。时刻提醒自己,真的是这样吗?该这么处理吗?真相往往是藏在背后,等待智者挖掘。正印了那句话: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因为他们愿意去思考,愿意去实践,愿意去打破从众的观念。
    第一性原则告诉我们说 :第一步,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第二步,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这说明了,我们往往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所产生的认知也许是错的,以错误的认知去理解相关联的问题,也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每个人的手表都走的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生活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
    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正在学一门专业,用自己所投入的时间来衡量,会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实际投入的时间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个个沙漏,里头装的沙子的总量是相当的,不同的是,有些人的沙漏颈部较细,有些人的沙漏颈部较。那些颈部较细的沙漏能抓住每一粒时间之沙,虽然沙子的总量一样,但相对却有更长的生命。

    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

    设计自己的进度条

    没有进度提示的话,我无法判断这个等待是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如果有不断增长的进度条,那么我们对于什么时候才能到达100%就会有一粗略的估计,这个估计是一颗定心丸,让我们知道这件事情总会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完成,善于规划的人会将目标分割成一个个里程碑,如果没有这个风格,整个任务或目标对你来说只有两个状态“完成”和“未完成”,如果不幸是一个漫长的目标,那么你会发现你的进度条总是“未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等待未果会耗尽你的耐心”,让你下意识的产生这事什么时候才能完成的疑惑,没有分而治之人就不知道未来还需要多少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就会心生怯意。
    问问自己做出退出的决定,是否基于足够的信息,是否进行足够的调查,至少,是否去简单的用了送搜索引擎。
    高德纳先生的名言:过早退出,是一切失败的根源。
    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
    生活中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细微的选择差异,造就了不同人生。
    自尊心受到打击算不上实质的损失。
    不要把不知道当作没有。

    靠专业技能的成功是最具可复制性的,否则就不会存在学校和教育了。
    有人会因为无法作出决定,就推迟决定,然而事实上推迟决定是最差的决定,在推迟决定期间时间悄悄流逝,你却没有任何一条路上的积累,白白浪费的时间。

    如何有效的记忆与学习

    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是在于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任何一个线索被触发都可能顺藤摸瓜地拎出整条记忆来。
    我们的记忆的时候将许多线索,例如当时的场景,问题的背景,甚至是所处语言的环境,空间位置,一并编码,进入了记忆,事后能否提取出这段记忆,严重取决于提取线索是否丰富,以及在回忆的时候是否重现记忆时的线索。
    对于理解记忆的人来说,只是中包含了精细的概念,逻辑,一般的解题原则,通用的解题手法,背景知识,类似的问题等等无数的记忆和提取线索,而不是某段孤立的任意的,文本序列。
    却发现走的急,就像记忆海洋中的孤岛,虽然在那里难以访问,而富含线索的记忆是则是罗马,条条大路通罗马。
    记笔记,要按照主题组织他们,方便检索,同时提醒自己,在上面多加几个自己熟悉的关键字,比如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主旨,因为自己的习惯用词和作者的习惯用词往往不一样,在阅读作者的文字是你也许下意识里会用到自己习惯词汇来重新表述这段文字的,并存放在记忆中。
    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之后理解更深刻,实际上是更容易记住和提取出来,知识还是那些知识。此外用自己的话复述,也常常触发自己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其他知识的联系,这也是另一个好处,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阅读和思考永远优先于互联网上汲取新知识,后者往往浅表、不系统,乃至根本没有价值。

    普通人也常常受到困扰--明知道正确的事情就是没法去做。仔细想想这简直是一句类似悖论的话:既然你的大脑认可某种做法是正确的,同样又是你的大脑主管你的行为,那为什么偏偏你没法执行呢?这就说明主管行为的并不紧紧是你的“认知”模块,认知模块发完话之后自会有更强大的情绪模块藐视上级的决定。索引我们常常哀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和别人作斗争,而是和自己作斗争。

    我们对于未来的惩罚和收益都估计不足,倾向于眼下的损益进行决策。就导致我们天性在决策方面目光短浅,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们会在大学阶段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学习之外的娱乐,这些娱乐都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能够立即获得愉悦,而且并不会导致立即的损失。毕业看似遥遥无期,我 们很难提前几年就设想几年后的危机,毕竟,未来的事情谁说得清呢?也许我们的远古生活告诉我们的真理就是,几年后的潜在收益跟眼下唾手可得的。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原始人。我们的情绪大脑仍然停留在20万年前。
    我们做事情很难持之以恒的专注,因为任何一个新鲜刺激的外部信号都足以激活我们强大的情绪大脑,情绪大脑一旦被激活,其神经信号往往轻而易举地抢占我们的注意力,结果就是我们发现这个纷繁的世界很难维护内心的宁静和专注。
    许多人对琐事错误地采取了主动式关注,实际上,要让那些不重要的事情自己来找你就可以了,即中断式被动关注。

    将思考成为了习惯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避免焦虑。投入的做某件事会更好降低焦虑。

    学会在纷繁的知识中抽象出那些重要的、本质的、不变的东西,这就是经常说的第一性原则。

    一个经过时间检验的信念往往是靠谱的,只不过可惜的是靠谱不代表最佳,一个信念能让你活下来并不代表能让你活得最好。

    普通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聪明的人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

    我们对未来的惩罚和收益都估计不足,倾向于对眼下的损益进行决策。

    及时行乐,眼前利益:
    为什么投降的一方反而是代表着更高级认知能力的理性大脑?从进化角度来说,我们原始的情绪大脑早在远古就已经存在并且为物种的生存繁衍作出卓越的贡献了(虽然大脑中的这一部分系统只能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条件反射,但它无疑把守了对物种的持续存在而言最为基本且重要的一些功能-食物,性,自然环境中的危险,社会交互行为,道德感,等等。它们的进化年代要比理性大脑久远的得多,它们就像漫长岁月中伴随着生物一路进化走过来的老功臣,拥有强大的权力和力量,却没有意识到世界已经在最近的五百年发生了迅速和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动辄几十上百万年的慢慢进化路来说只仿佛一瞬,然而就在这一瞬间,整个世界完全不一样了,可老功臣还没来得及退休,还在掌管着我们的大脑,引领着我们作出各种跟不上时代的决策。
    只要一种解释是对自己是有利的,我们便不想去推敲和反驳,再漏洞百出的事情看上去也无不可能,而且只要一种解释是有可能的,我们就认定其一定是的,强大的情绪大脑会阻止理性大脑去往深入了解。

    并不是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让我们陷入麻烦,而是那些我们认定自己知道,却实际上是错误的知识,让我们陷入麻烦。客观意味着承认存在未知信息的可能性,理性意味着能够给从对立面的视角去看问题和思考。学会质疑自己的判断,假设自己是站在对立面的立场上帮他说话,往往能得到很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即便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试着去理解错误的一方为什么会错,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看法和认识,也往往能够得到很多有益的东西,你也许也会发现自己的正确其实常常也只是碰巧站对了队伍,而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来自严密的逻辑和不可辨驳的证据。最后,与其让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不如自己试着去发现自己的错误。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习惯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
    能够改变既有的习惯,依靠的不是自制力,而是知识。

    自利归因就是把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对自己有利的那种情况。用大白话说就是不能给自己难堪,不能让自己下不来台。功劳都给自己占,责任都给别人担。

    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观念都会对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起到一个滤镜的作用,过滤一切所见之物。扭曲它们以使它们符合我们内心的主观意识。

    我们在学习新东西,遇到困难的时候,为什么会放弃?因为我们下意识中会对所面临的困难及成功后所得的收益作一个评估,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对面临的困难评估:我们都知道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一开始可能还兴趣浓厚,撸袖子上阵,过了一阵子便会遇到一个典型的分水岭,你会发现未知的东西比你想象的要多,困难重重,似乎一眼看过去没法确信什么时候才能掌握,当觉知到困难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我们大脑便会想,还不如放弃呢。这是一个聪明的经济决策,去权衡性价比应该是每个竞技个体的原则。然而,这个决策笨就本在,它把困难评估的过高了,因此决策的前提就弄错了。现代社会很多新东西是知识密集型的,而不像我们祖先生活的远古社会可能绝大部分是体力活。对体力活的评估我们很在行。然而对学习新知识的困难程度的评估,我们却很不在行,因为大部分只是都是需要等你掌握了之后才会“豁然开朗”。

    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暗时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ia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