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有个朋友往群里转发了一段小视频,是顶级物理学家费曼回答记者提问的一段视频,这位朋友在转发完视频后说,她平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顶级物理学家一样,她很高兴。
我很好奇,就打开视频看了一下。
这段视频讲的是,某个记者在某次采访的时候问了费曼(顶级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一个问题:“为什么同级磁铁互相排斥?”费曼反复问了记者几次,想确认记者问这个问题的目的,但记者说他只是想知道为什么。于是费曼从举例开始,用了五六分钟的时间,告诉记者这种“为什么”的问题有多难。对于记者问的这个磁铁的问题,答案有许多不同的级别,这取决于记者是物理系的学生,或者是什么都不懂的普通人。如果不能确认哪些是提问者已经理解并掌握的,哪些是提问者不能理解并掌握的,那么这样的问题会引来更多的为什么。
那个朋友说她觉得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费曼是一样的,但我看过这个视频之后,反而觉得她更有点像那个记者。这个朋友也是个非常爱提问的人,并且喜欢根据对方的答复一步又一步地追问下去。她的提问经常不给一些附加的信息,就直接抛给对方——这一点很像视频中的那个记者。我曾经被这个朋友的问题“折磨”过几回,也曾经很认真地、长篇大论地、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她的连环追问。
在这个视频下方,点赞最多的第一条评论是“我小时候也这样思考问题,后来被老师揍了一顿,导致现在我国都没有一位物理诺贝尔奖。”
这条评论当然有开玩笑的成分,但也可以看出,相当多的人认为自己和顶级物理学家的思维模式是一样的,包括我那个朋友。
我们自己眼中的自己,与他人眼中的自己,与实际的自己,可能非常非常不同。
说点别的,这个视频倒是让我学到了一点,那就是在面对这种“为什么”的问题时(包括并不限于“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怎么看待金钱”、“你怎么想的”等类似问题),先尽量搞清楚对方想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对方困惑的点在哪里,以及对方能理解到哪一步。然后再决定是认真详细地回答对方,还是用对方熟悉的事物举例说明(虽然费曼不赞成这种回答方式),还是敷衍地随便答一答,还是根本就不回答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