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川《起跑线》真的能助力孩子起跑吗 1.
最近一部印度电影又开始在中国影院火了,它的印度片名叫做《Hindi Medium》,梵镜论坛将它译作了《起跑线》,不得不说这个译名相当的给力。
在中国的父母眼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每个家长的诉求。而对于很多人来说,富人的这条“起跑线”已经相当于就是穷人的终点线。富人对教育权的独特享有,已经让社会,变得僵化固着。不仅在当下中国,在文化迥异的印度更为明显,则是这点在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认为:教育决定一切,只有让孩子受到好教育,才能改变命运。
2.
《起跑线》讲述的就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为了让女儿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费尽心思让她进入名校的故事。
影片的一开始,丈夫拉吉曾质疑是否有必要挤破脑袋让女儿上名校,妻子米图非常激动的表示,“我们不能让皮雅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因为她觉得正是因为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们才只能待在中产阶级,接着她又表示,好的学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语教育,而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
这段对话,剖析了印度社会重视教育的根本原因:好的教育能让孩子取得优势,爬上更高的阶级。这和中国人理念中的“起跑线”,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而中国人认为“教育可以决定命运”中的“命运”,其实就是印度口中的“阶级”,命运越好,阶级越高。
于是,拉吉和米图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抢夺起跑线的行列中,在期间,他们遇到了不计其数和他们一样的父母,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他们可谓是不辞辛劳。
拉吉第一次为女儿报名时,缺乏经验,结果排在了很后面,因为很多家长都提早排队,有的甚至凌晨12点就来了,为了确保位置不被抢走,甚至就地睡觉,用矿泉水瓶子接小便,这阵仗,堪比中国春运,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然而,吃了这么多苦头,往往还是无功而返。
好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住在学区房,孩子的父母还要接受各种考核,除了学历、职业等硬性指标,父母的谈吐思维、衣着品味等等也要纳入考量,考核由笔试和面试两关组成,非常严苛。
不难发现,这些入学条件,都和孩子本身的资质无关,第一关看父母的经济实力,第二关看父母的各项素养,所谓的招生,看起来更像是在招学生的父母,确切的说,是筛选出哪些孩子的父母来自上层阶级。
于是,来自中产阶层的拉吉夫妇,花重金搬进了学区房,并开始了一系列假装上流人士的行动,简直是洋相百出。不擅长英语的拉吉,答题时频频出错;不懂时尚的米图则在衣着搭配上,被诟病充满的乡土气息;两人出席高级派对时,显得和四周格格不入......
一番烧钱又费力的奔波后,拉吉的女儿皮雅还是被学校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就是,“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拉吉是一家服装店老板),因为“店铺老板”不是学校想要招收的上层阶级。
如果说,重视教育的理念和不惜一切为孩子求学的心情,让中国观众觉得有共鸣的话,皮雅入学时,校方对父母的严苛考核,则让中国观众觉得扎心了,因为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新气象,孩子由于父母“不够格”而无法进入好的学校,正逐步成了一种隐患。
3.
中印两国秉持的教育理念中,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相信教育可以塑造个人品质。
然而,这种根据父母阶层来决定孩子能否入学的做法,则妥妥的就是出生论,变相的认为,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决定孩子也将是什么样的人,完全否定了教育对个人品质的塑造。
对此,我们口中的“起跑线”就不再是孩子所接受的教育,而是孩子所出生的家庭,进而,社会竞争机制也就荡然无存,中下阶层的孩子一出生就输了。
没有公平可言!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印度政府规定包括名校在内的每所学校,必须有25%的入学配额,留给贫困学生。
这种粗糙的政策本身就不公平。
上流阶层凭身份入学,贫困阶层靠政策入学,中产阶级就成了爷爷不疼,姥姥不爱的那群人,这对他们有何公平可言?
于是,拉吉夫妇在假装上流人士之后,不得不搬到贫民区,开始了扮穷生涯,为女儿争取宝贵的入学配额。为了融入贫民生活,做戏做足,骗过监督员的检查,拉吉夫妇又闹出了不少笑话。
影片的喜剧部分,多数发生在拉吉夫妇假装一个他们不属于的阶层时,他们在上流阶层无法融于的窘和在贫民地区无法融于的苦,为观众奉献了足够笑料的同时,更是深刻反映了阶级间的巨大贫富差距,上流阶层的一掷千金和贫民区连饮用水都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巨大的贫富差距,无疑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但更可怕的是阶级固化。
影片中有一段特别好笑的剧情,拉吉对贫困生活表现出不适应时,他的贫民邻居热心的告诉他:
可见,这个贫民邻居,世世代代都没有机会离开过他们所处的下层阶级,贫穷变的像遗传病一样,无法摆脱。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句话用在这里,实在是恰当不过。
但是贫民邻居依旧充满希望,因为政府的照顾政策,让他的孩子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从而改变命运。
可事实并非如此。
4.
25%的配额相对于庞大贫民阶层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于是学校不得不依靠抽签决定,大部分没被抽到的贫民就失去了机会,除此,在这些已经少的可怜的名额里,还被拉吉夫妇这样的中产阶级,非法占用,并通过贿赂相关人员,保证自己被抽取,最后,极少数幸运进入名校的贫民学生,也大多不能顺利毕业,因为名校教育早就被包装成针对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各种名目的高额收费层出不穷,足以逼退这帮穷学生。就在贫民窟里的通过RTE(贫困学生资格审查)的资格审查时,需要支付一笔课外活动费24000卢比,这对于贫民窟的家庭来说不亚于与一笔巨款,结果劳工家长,通过“碰瓷”的手段,“讹”到一笔款,可是自己遍体鳞伤。这不得不说,家长这么做“一切都是为了还是能有一个好的未来”。这种情况,当然是比较极端,甚至说是过于戏剧化,但它确实反映出,在争夺教育资源的路途上,穷人已经被逼上绝路。
可见,政府的这项照顾政策,穷人根本没有受惠,而打垮这项政策的,除了相关人员的腐败和教育资源的紧缺,更关键的是学校把教育当作一门生意!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把教育当生意作,才会造成学校根据父母阶层,挑选学生的局面,说白了,就是挑选那些能让学校获益的“顾客”。
如同片中的一所名校校长说的那样,招收贫困学生无利可图,而招收上流阶层学生,不但可以让她获取大量金钱,还能笼络社会资源、权力人脉等等隐性资产。
因此,下层阶级出生的孩子,根本没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那么教育改变命运也就成了伪命题。
教育的不公平,则对社会竞争机制造成毁灭,导致社会阶级固化,一个人无法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原生阶级,让社会产生向上的流动性,拉吉的贫民邻居,所描述的这种遗传式贫穷,正是阶级固化的典型。
阶级固化,这四个字则又一次让中国人扎心。
《起跑线》真的能助力孩子起跑吗与此同时,诸如“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等等名词的涌现,昭示着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拼爹时代”,教育被商品化后待价而沽的趋势,则无疑更是雪上加霜,让人绝望,因为它曾被认为是对抗阶级固化最原始、最基本的渠道。
5.
看完这部电影,我真的是连呼过瘾,印度人居然能从教育的环节,深入到阶级固化的议题,并且还将这样沉重、严肃的内容,拍的妙趣横生,又掷地有声,印度电影人这种在娱乐中探讨社会问题的能力,真令人佩服。
与其说印度家长的疯狂,不如说中国家长何其不是如此呢?孩子本该在最美花季的孩提时代,享受乐趣岁月静好的美好时光,可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成了压垮教育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家长何尝愿意如此呢?都是被逼无奈,你的孩子不抓紧,别人的孩子就要超过你。
在这个相互竞争教育资源的社会大潮里,除了忍着疼痛、吹起号角向前冲之外,别无他法。谁也不能拍着胸脯,保证自己的孩子以后的未来。所以广大的新兴的“贫下中农”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老老实实看着高考这跟指挥棒,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场面丝毫不亚于“上刀山下火海”,因为这对于广大家庭来说,高考就是改变命运的一切始终。
在当下中国,除了不走寻常路之类的家庭(比如:出国留学),高考则是一条相对于其他成功路来说,见效最快,最为容易成功的一条路。如果家长一味执迷不悟,放弃治疗的话。
那就正如剧中劳工所说的哪样:政客搜刮穷人的粮食,建筑商掠夺他们的土地,最后连我们孩子受教育的机会,也被你们偷走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孩子受教育了,会说英语了,谁来伺候你们。
没人“伺候”富人了,富人会愿意呢?就在劳工准备去学校告发拉吉的时候,结果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善良的劳工看到拉吉的女儿,心软了,离开了学校。而结果,拉吉自己选择去和校长摊牌,就在谁都以为拉吉会受到法律制裁时,校长突然说把孩子从贫困学籍转为普通学籍,正式加入文法学校时。拉吉这时才发现,一切都错了。其实有钱才是王道。
这时,起跑线的高低仿佛就已经决定了终点的成败。但拉吉最后放弃了文法学校,将孩子送到了普通的公立学校,向不公平宣战,向教育权的缺失宣战。他终于做回了自己,做回了本心,为他点赞!可是,谁又能保证孩子的未来呢?
起跑线真能助跑吗?最后还要看孩子自己和家长。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恰逢高考,最后希望每一个高考学子都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