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图书馆偶见钱穆先生所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毕竟钱穆先生的名气还是摆在那里的,遂准备借回家认真研读。本书是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从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
你好阅读家庭读书会II•3.1/21《中国历史政治得失》读后感-赵智晨家庭然而随着对这本小册子的不断阅读,却让我产生了一些疑问:
1.政治制度的产生是否越来越退步?钱穆先生对于汉唐充满温情、饱含敬意,所以他的脉络就是汉唐制度最好,宋在退步,明更退步,清更更退步。为了说明宋代制度比唐代退步,钱先生提出“宋代皇权强化”,并用“唐宋监察制度的主要对象,由皇帝转向宰相和百官”,其提出的“宋代皇权强化”并不能得到足够的实证支持,更像是为某种既有史观。
2. 钱穆书中从唐代部分到宋代部分,对唐代“中书门下”,宋代“中书省”解释存疑。
书中原文:丙、中央最高机构政事堂
……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原先常在门下省举行,后来又改在中书省召开。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若尚书省长官不出席政事堂会议,即事先不获预闻命令决夺。故唐人目光中,须中书门下始称真宰相……
尚书左右仆射若得兼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机务”等名,即得出席政事堂会议,获得真宰相之身份。最先尚书仆射都附此职衔,所以三省全是真宰相。但到开元以后,即尚书仆射不再附有出席政事堂之职衔了。如是则他们只有执行命令之权,而无发布命令及参与决定命令之权。他们职掌的,并非政府的最高职权,因此也不得认为真宰相……
当时的尚书省,则略等于现在的行政院。因他只管行政,不管出命。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
唐代中央制度其实分为“三省制”和“中书门下制”两个阶段。但是显然文中梳理这个过程中有些问题,把两种制度糅杂在一起,于是进一步做出了似是而非的解释。宋代其实继承的就是唐代中期以来的“中书门下体制”,包括中书省在内的三省都成了摆设。大多说文献里都清清楚楚写的是“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政府、东府”,绝不可能像唐朝一样造成混淆。
3.文中还有诸处含混、模糊,在此不一一列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借此书一阅。
几点体会: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借孔子他老人家一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以后自己在做学问,做事情的时候,要严谨认真,切忌囫囵吞枣、似是而非。
2.要有存疑精神。初读本书感觉角度选的很好,能引起人读的兴趣,然而读着读着总是感觉别扭、不舒服,不得不对存疑之处进行查证。查证后遂得一结论,名人说的的也未必都正确,任何事情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
3.钱先生这本书本就是一本专题演讲合集,只能算科普小册子,不是学术专著,大家姑且一读。
4. 钱穆、胡适等民国大师这一代学人处于新旧思想交织期,个个都有志融合旧学与西学,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学可能真的不擅长。但是,他们踏出的第一步,对中国学术研究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