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上的很多性格是有些矛盾的。
母亲也一样。
她做事经常粗枝大叶,马马虎虎,但是,又痴迷于一些细致的手艺,比如缝纫。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母亲从家境尚可的娘家嫁到一贫如洗、炕席都铺不齐全的婆家,开始了艰苦奋斗的婚后生活。
小时候我和哥哥的衣服鞋子都是母亲自己做的。
母亲的众多陪嫁品中就有一台亮闪闪的缝纫机。此外,还有一对箱子,几卷毛毡,几匹缎子被面,一对月白色梳子。这几个我是确定见过并记得的。
箱子有蝴蝶形状银亮的漂亮搭扣,现在还摆在哥的屋子里。毛毡也还在,只是被虫子蛀得不像样子。当时母亲反复说,要给我两卷作陪嫁,让我带到北京来,我不愿意。我是天底下最大的傻瓜。
去年回家时,我发现了一把梳子,如获至宝,带回北京,连同母亲给我做的小衣服,一起藏在了衣柜深处。
我觉得,陪嫁应该还有自行车。小时候家里还有一个旋钮收音机,我和哥哥经常在上午十点和下午(几点忘了)守着,听“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滴滴答,滴滴答,滴滴答,滴~答~”,还听田连元、袁阔成、单田芳几位老师讲评书。这个物件撑起了全家人的娱乐生活。收音机说不定也是母亲的陪嫁。
总之,一看这些陪嫁品,就知道外公外婆的家底儿丰厚,母亲是风风光光嫁过来的。
我和哥哥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亲手做的。
那时候,母亲是小学教师,闲暇时间很多。平时没事儿的时候,就把缝纫机头从板台下面翻上来。理好轮子上的皮胶带,把线圈塞进梭子,摆到底线槽里,扳动机轮,把底线引上来;再把上面的线穿好,摆好布料,踩动踏板,“格的格的”声响起,缝纫机头上的一根银亮亮的细棍子开始飞速地上下抖动。说也奇怪,有着那不停歇的格的声,不停抖动的小棍子,不停歇的脚踏板,可是回忆起来,那时的生活里却只有宁静。
那时流行“少帅服”,衣领有点儿像现在的西服,两排扣子。母亲便照着样子给我们做。厚的,薄的,不同颜色的,短了就再做大一些的。
但是总感觉尺寸有那么一点儿不合身,似乎袖子有些短,腰身有些局促。可能我们长得太快了吧!
上初中的时候,我和哥都还穿着母亲自己做的少帅服。
母亲还给我们做布鞋。鞋底是买来的硬硬的胶底儿。照着鞋样子剪出一层层布鞋面,用浆糊粘在一起,包边,晾干;最后用锥子在鞋底边沿扎出一个个小孔,用结实的粗线把鞋面缝上去。女孩子穿的鞋子还有一条延出来的袢带,安上搭扣,就能穿了。
鞋子整整齐齐,大大方方,怪好看的,只有一个缺点:鞋底偏硬,内里垫布也薄,有些震脚。
母亲自己的小碎花衬衫,她和父亲的裤子,也都是自己做的。
家里的窗帘门帘罩布被褥就更不用说了。
手织毛衣毛裤也是必不可少的。母亲织毛衣的时候,我就赖在她旁边。她便说,离我远点儿!看扎着你!却又明显带着高兴的意思。
后来母亲去了工厂上班,便忙碌起来,没有时间做这些了。
再后来,工厂不景气,提前退休,母亲开始办幼儿园。
那时大家都不爱穿自己做的,集市上买的衣服,时兴好看。
老妈特别瞧不上我们买的,非要自己做。
有一天,她老人家拿了一条的确良布做的大内裤,非要我穿。
我穿了之后,百感交集,无话可说。
第二天一早,我忽然想起一段经典台词来描述:那个内裤(金刚圈)尺寸太差,前重后轻,左宽右窄,我(他)穿(戴)上之后很不舒服,整晚失眠~
这件小衣服,是母亲去世后我整理房间,从立柜深处翻出来的。
衣服那么小。
我想象着母亲缝制它时的样子,为懵懂的我穿上它时的样子,觉得有些恍惚。
时间啊,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有泪水涟涟。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44316/a2f87e819c60aa72.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