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进入四年级,教授第一课国歌,过程总让人乏味可陈。
第一,孩子从小唱到大,对曲子太熟悉,不太能静下心听,兴趣不大。
第二,还是因为太熟悉了,从小凭借耳朵听学,有很多细节错误记忆牢固,纠错过程比较乏味。
这一次的国歌教学,却不同往日,每个班级同学在细节教学中都能专注聆听。
为何能够顺利教学,是用了什么特别的教学手段吗?
不是,是因为我本人对歌曲有了新的认识,源自最近上档的电影《八佰》。
电影《八佰》中,一条苏州河隔开了两个世界,一边是浴血奋战的艰难困境,一边是歌舞升平的太平世界。画面冲击感极大,当华灯初上,对岸歌女唱着高雅的美声,不禁想起聂耳初期在上海黎锦晖创办的明月歌舞社工作过,后来无法接受在国家危难时,歌舞社却还在粉饰灾难,毅然出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革命队伍中,用自己的音乐才华唤醒当时一些蒙昧的国人,如同鲁迅先生一样。
电影中刻画了很多小人物,没有所谓的大角色,也没有一上来就高歌当时的国人有多么团结一致不畏艰险,共同抗敌。逃难的画面、惧怕的神情、冷漠的样子、无情的关门、左右为难的纠结等等,生动地表现人的立场变化、情感变化与人人之间的不同。所以田汉作词首句就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末句反复的“起来”,这份发自胸腔奋力的呼喊直抵人心。
电影看罢,再来感受国歌的词与曲,心境完全不一样,抗战的难,不仅在条件的艰苦,更在人心的齐。
教学中,打破以往常规模式,从情感线出发,引出三连音、重音、渐强等重点乐句,带孩子们去体会那种极力想唤醒所有国人一起加入抗战队伍的强烈情绪。感受音乐之所以鼓舞人心的地方,感受《义勇军进行曲》之所以能够选为国歌的魅力,再用自己的歌声表现这份细腻强烈的情感。
音乐的魂在于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