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城中有座山,名惠山。惠山脚下有眼泉,名惠山泉。
古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惠山自古以名泉佳水著称于世,最负盛名的便是“天下第二泉”——惠山泉。这里名胜众多,从商代到明清两朝的名人古迹,历史传说,数不胜数。而我此番来访,正是应了和惠山的那份不解之缘。
![](https://img.haomeiwen.com/i4040509/10a3e067d0de4977.jpg)
几年前,初来无锡买过一把紫砂壶,壶身上镌刻着“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彼时的我,只知道那是苏东坡的诗,却不知道这“第二泉”的所在。而将“第二泉”的美名和惠山联系在一起的,也是缘自一首诗。“丞相长思煮泉时,郡侯催发只忧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在这首名曰《题惠山泉》的诗里,皮日休生动地讽刺了晚唐宰相李德裕饮茶的“清致”之举。因其嗜好以惠山泉煎水烹茶,便不惜劳民伤财将泉水千里驿递至长安。读罢此诗,我罔顾诗人的良苦用心,竟只对惠山的泉水充满了好奇。李德裕善于鉴水别泉,能让他格外垂青的惠山泉,究竟会是何等滋味的“人间灵液”呢?
为了尽快寻找答案,我匆匆穿过山下的五里香塍,直达惠山古寺的山门。惠山泉就在寺庙园林与华孝子祠一墙之隔的院里。
![](https://img.haomeiwen.com/i4040509/9331810a5f500fff.jpg)
我以为在这钟灵毓秀的山水间,会有一眼清冽的泉水等着我,见到时却不免有些失望。眼前的二泉分别为八角形的上池和四方形的中池,两池之上有始建于宋代的泉亭,相传那是宋高宗在品尝过惠山泉后下旨筑亭护泉。如今的泉亭四周又围起了一圈铁质的护栏,这使得我无法亲近它们,只能努力探身张望。只见一汪澄碧的泉水静静栖于池底,池壁已遍生青苔和野草,唐代围砌的石栏历经风雨也已磨砺地光滑圆润,只有几处深深浅浅的缺口,是千百年来人们在此汲泉煮茶的岁月留痕。微风拂过,水面的倒影荡漾着“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赵孟頫于山墙之上的石刻,虽历经千年依旧苍劲有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4040509/da7aeb9498d7afb6.jpg)
今天来看二泉的游人不多,我便和一位晨练的当地人攀谈起来。听他说:过去将二泉水全部抽干,两小时后就可注满。八十年代初将泉水抽干,要四五小时才能注满一半。而最近几年,二泉的水量越来越少,已近枯竭。如今游人所见的池中水都是自来水了。
我不知他的话有几分可信,但我宁愿不信。这汩汩流淌了千余年的惠山泉,自茶圣陆羽品为“天下第二泉”之后,已时越千载,盛名不衰。我曾在一份资料上看到,“惠山系乌桐砂岩,泉水经过滤,含矿物质多,水色透明,甘冽可口,为煮茶珍品”。因此,它能同时在唐代陆羽和刘伯刍的水单上位列第二,绝非偶然。古往今来,这一泓清碧甘冽的泉水,受到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青睐,他们无不以一品二泉之水为快事。倘若今天,大自然留给我们的这眼古泉就此干涸,枯竭,一去不复返了,那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啊!
走出泉亭,不远处就是长方形的下池。下池是宋代筑成,通过暗渠引上池之水而至,虽一脉相通,但上池为泉源所在,水质最为清冽。
那位健谈的老人告诉我,当年瞎子阿炳拉琴的所在,能映月的也就只有下池了。秋阳之下, 树影婆娑,此间并无浩月当空,我只能凭借二泉灵动的气韵,遥想阿炳当年的情景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4040509/6dd054836a55fbdd.jpg)
在最深,最沉静的夜,他伫立池边,眼前泉映月,月映泉,万籁俱寂。阿炳开始演奏起心爱的《二泉映月》,乐曲悠扬,悲愤,凄凉,孤傲,似乎是对痛苦人生的一种倾诉,但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之间,又让人感到一种超越痛苦的强大力量。
我默默地想,阿炳虽孑然一身,却从来都不是孤独的,他留给世界的这首绝世名曲,宛如天籁之音,感动了无数人的心灵,拥有着无数的知音。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https://img.haomeiwen.com/i4040509/528256ba8678f48e.jpg)
作品原创,敝帚自珍,如遇知音,联系在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