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上幼儿园,上学也不用爸妈接送,即便离家三公里的村里小学。每每课间时间便小跑回家,家里铝锅煮着大红豆,一趟一趟加水。
在镇上念初中,距离家十公里,每两周放一次周末,一到周末,我们便早早的期待放学。一放学,成群结队、背起书包,买两个油炸包子,或是三块钱的一大塑料袋零食,提着更换下的脏衣服,说笑着正步往家赶。
每次都是满满一书包作业和需要复习的知识,那时书能满足我们所有的好奇和探索欲,书里就有全世界。
返校时绝对是满满一书包家里的“粮食”,有煮好的土豆、拌饭酱、腌酸菜、爆米花...,够吃三天了。女生为了省钱买零食、买喜欢的小物件常常不吃早餐,学校也没有早餐,午饭、晚饭只打6角的饭,然后拌着腌酸菜和酱吃个精光。
考上高中的时候,知道要去离家一百多公里县城里上学了,听说那里有热闹的街,有各种新鲜事儿,开学还要参加军训,于是激动好一段时间,以为到了那儿,自己就是城里人。一个大周一次小假期,不回家的还可以住校,约同学四五人逛逛街,吃遍小吃,大澡堂洗个澡儿,虽然一下就把辛苦节约了很久才赞的30元零钱逛一圈就花光了,却可以过一个独好而特别的周末。
大学,来到了离家三百多公里的省城。收到好几所高校通知书的那一段时光,一遍遍畅享,是我最难忘的忧愁。
哇!这里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繁华,如此热闹的夜,闪耀的霓虹灯似心底那一帘帘彩色的梦。眼里的世界是那么的开阔,心底的盼是那么的赏心悦目。加入好几个社团,每个人都那么的个性张扬,那么的独特而具魅力。没课的时候,去图书馆,去篮球场,去勤工俭学,甚至可以全班一起去KTV嗨歌,也常在网吧通宵达旦,不玩游戏,不追剧,只为和某几个同校或省外大学里帅帅的师哥聊天,熟悉又陌生的小企鹅头像的跳动,是我们链接的悲欢离合。
那时的我,每个月都早早的买好客车票,念着家乡,想着家里饭桌上的菜香味~
可每每看到的都是爸爸妈妈扯着大嗓门的争吵,从我记事以来,期待的节日总是成了“战场”。
长大工作后,很少回家了,一年也不过三五次,每次看到的都是家乡的新变化:某家建新房了,某家添新人了,某家办喜酒了.......
而我的爸妈,一边开心的叫我们自个儿热饭吃一边忙着田间劳作。天蒙蒙亮就出门了,顶着烈日干活,迎着月光回家,点着煤油灯收小春,那时,饭菜不是细嚼慢咽到肚里的,而是狼吞虎咽到胃里的...
成家以后,每次想爸爸,也只是带着孩子们回去小住一天,现在对我来说,家是短暂的相聚和遥远的想念。
惟愿挂念的人,一切安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