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4072/5d6f8cfc3526b480.jpg)
如果你问我,幸福是什么?我想大概就是8月份的样子吧。
这个月我读了11本书,这个月我反思了自己过去8年的经历,这个月我学会了如何通过对话觉察自己的信念,这个月我学会了思考自己的人生愿景,这个月我还读了一些诗歌,这个月,这个月,这个月是幸福的样子。
一、觉察是改变的开始
一个被视为英雄的人有着贵族的外表和教养,实际上却是犹太人和恶棍。更糟的是,他感到太难堪,太胆怯,无法坦白这一点。这种怯懦的感觉纠缠了他许多年,结果,在做了这梦的七年后他正式坦白了自己有多少犹太出身。
对他来说,“做得体的人”的首要意思是,克服自己的骄傲和虚荣带来的做不诚实的人的诱惑。
——《维特根斯坦传》
这个月是我近几年最多谈起自己过往的经历的月份。
从七月中旬来到广州,跟师傅和茜茜一起学习和工作,一起见一些人,看一些书,对一些话,在这段时间里,我坦然和真诚的面对自己,去分析自己过往的经历。
然后,我得到了一个定位,我是一个从十四岁开始的自我教育者(跟之前我给自己的标签「自学者」也差别不大),我是认同这个定位的,虽然它听起来似乎有些传奇色彩、不同于正常小孩的学习路径,我知道我的经历于我而言都是最好的过去,但是背后的辛酸和苦恼我也知道。
我的潜意识里可能会希望自己是个普通的孩子,走的是常规孩子的学习路径;希望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是在类似家庭长大的普通小孩;所以我会觉得在这之前,我有回避自己过往的经历,虽然也是没有必要提起,我会认为这可能是骄傲在作祟。
当我坦然的去面对过去时,我才能够觉察到自己的一些信念、行为准则、人生拐点等等,这些觉察可以帮助我总结经验,或者说更深层的行为动机。
二、对话有助于觉察
因为师傅远行,我和茜茜有了2个星期的独处时间,我们一起工作、看书、讨论、对话,一起归纳自己的行为模型。
一天,茜茜说:你会不会有写作焦虑?我不是很明白,我们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然后我们总结出一句话,这句话也是我在上一份工作中最大的焦虑:
当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自己却做不到那个好的,但是又是必须做,而自己又不愿意看到自己做的是不好的,就会痛苦、焦虑。
一天,茜茜又说:你知道护城河理论吗?我说我不了解,我们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然后我们又总结出一句话:
安全感就是:「我知道我很依赖你,但是我并不恐惧某一天我会失去你。」
类似这样的对话很多很多,我们会把自己的疑惑、新学习到的知识去跟对方分享、讨论,从自己的经验中找规律,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行为背后是什么信念在支撑着我们,只有我们觉察到了,才有力量去撬动潜意识的能量。
三、探索你的人生愿景
关于这个主题,我读了三本书,我觉得这三本书的模型是可以环环相扣的,不知道这是不是刚好是我阅读的顺序,我也还在探索中,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找来读一读。
1.《深度工作》
这本书在讲一个概念:专注,专注于有长期价值和高影响力的事物,放弃高刺激、低影响力的事物。
举个例子,阅读使我们成长,属于有长期价值的事物;写作传播我们的思想,属于有高影响力的事物,但是它们是长时间的,需要沉淀、练习,属于低刺激。如果我们习惯刷微信、邮件,我们的大脑可能就会习惯于寻找高刺激的事物,一旦低刺激的事情维持到一段时间,大脑就会渴求高刺激的事物。而,高刺激的事物通常是低影响力的,且会有信息残留,会打乱你的深度思考。
所以看完这本书后,我在打开微信,准备发我看到的好的点子给朋友时,我会想:欸,这是有长期影响力的事物吗?
一年前,刚刚知道注意力>时间>金钱这个概念时,我关闭了朋友圈,刚开始会习惯性的点开「扫一扫」,时间长了,朋友圈就戒掉了,这个概念的传播者也一直在传播一个概念:把注意力放在有助于你成长的事情上。直到看到第2本书,我才想清楚,哪些事情需要我大量的专注力,而《深度工作》又教给我如何练习专注,时间刚刚好。
2.《最小阻力之路》
我们来做一个练习:
一、确定生活的首要选择。
-
1.把你现在到死前想要的所有东西都列出来,包括你个人生活与职场上的目标,也包括你希望这个世界达到的目标。坦诚的列出来,列这个清单时别管是否可能,还有可能性有多高。你所列出来的东西,一定是你想要的东西。
-
2.把你的清单重读一遍,确认你想要的主要人生要素都在里面。如果发现有所遗漏,就补加进去,也把不是真正想要的删除掉。
二、确定生活的次要选择
-
1.可以帮你朝首要成果迈进的选择,叫做次要选择。次要选择可以辅助首要选择,列出来。
-
2.例如:我决定要练出马甲线,这是我的首要选择,而我的次要选择,就是做几个月的卷腹、快走。
三、确定生活的基本选择
- 1.首要选择与特定的结果有关,次要选择则是支持首要选择,而基本选择关乎一种生命状态或基本人生方向,它决定我们日常的所有行为。
- 2.还是上面练马甲线的例子,我的基本选择可能就会是:早上几点做多少个卷腹,一周几次快走?不做哪些事情?把它确定下来,所有的基本原则都支持着我达成我的首要目标。
我会不断的在做这个练习,修正自己的三种选择,我会不断问自己:「然后呢?我获得这个要做什么?」
我从最开始的好几个首要选择,缩减到一个首要选择:行动力。而清单上的其他都变成了我的次要选择,因为我发现它们都是支持着行动力的渴望,从而通过首要选择和次要选择来确定我的基本选择,也即日常行为。
我通过这个练习,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愿景,确定了我生活状态,这本书还提到了一个动力学模型,和创造历程的三个周期,五星推荐。
3.《从知到行》
这本书的模型比较像《最小阻力之路》,但是会偏实际行动层面。它解决了我在改变时的惯性行为,比如我知道专注力的重要、信息残留的可怕,但我还是会有之前的习惯,毕竟总是问自己:这是有长期影响力的事物吗?是会疲倦的,还有偶尔的行为瘫痪也是一个问题,这本书告诉我,这是行为准则在作怪。
这本书提到一个策略:暂停、观察、选择——当你有情绪出现时,暂停片刻,运用你的意识观察自己的情绪,并且看一看它们在向你传递什么信号,然后选择你期望的行为。
关于觉察情绪这个点是困难的,作者会推荐冥想来提升自我觉察力。对于我的帮助就是,停一停,思考一下情绪背后的想法是什么,然后再做出自己期望的行为。
最后,这三本书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书里也还有一些好用的训练练习、模型,我也是在灵活运用,仍需要更多的练习,共勉。
总结
我开始不是一个人在学习了,看书、讨论、工作、反思,是我最近的生活常态,我想再也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吧?
最近同时读好几本书,而且每本书的内容、意义我都记得,也很有收获,还可以在与同伴的对话中获得深层次的思考,在我们师徒三人的小团队里实践,没有比这更幸福了吧?
至少过去没有。
(对,我们有在工作,在设计一款学习产品,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