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是《缺乏学理、不讲章法的教学是不行的》。学理思考通常指的是在进行理性思考和逻辑分析时,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探索和理解各种问题。本节内容我认为是在告诉一线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条理、有方法。
确实,一节课时间有限,不能成为大杂烩,而合理的课型分类,使一节课聚焦于特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本节阅读有两个地方我印象深刻。
“我们的教学不是分析和综合的,而是结论印证式的。”确实,我们通过备课,在上课前就已经有了“结论”和“要点”,上课只是带着学生去印证自己已有的结论罢了。甚至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当学生的思路背离我们设计好的路径时我们就想尽办法把他们拉回到自己认为正确的那条路上,有时甚至为了一个正确答案反复提问,直到有人说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那个答案才算罢休。这样的文本分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没有主动的信息提取,没有信息结构化,他们文本分析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
“我建议文本分析课中不能有‘知人论世’,不能介绍作家作品”,这是我印象颇深的另一个点。我们平时的授课把它当成了一个必须的环节,一开始我对罗晓晖的这个看法是不认同的,“知人论世”是了解文章思想和感情的有力辅助,没有这个环节,势必影响对文章主旨的归纳。但我看了他提出的文本分析课就只能上成文本分析课的观点后,再结合现实一想也就想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除了实际运用还是需要考试的,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往往是学生头疼的地方,为什么头疼,因为不会分析文本,这很多情况和我们“结论印证式”授课是相关的,他们没有跟着老师学会如何去分析文本,没有分析文本的能力。再有,考试时选取的阅读文章是没有作者作品简介的,自然也就不容易“知人论世”,这也就影响了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而我们给学生影响的却是“知人论世”,一下子不知人了,思想感情分析自然也就没有了依靠。如果通过“分析文本”了解作者的方法我们在上课时进行了很好的练习,学生学会了“文如其人”“因文知人”的分析方法,那作答试卷上的“现代文阅读”中的思想感情类题目想来也就不会成为难题了!
平时的“文本分析课”就要上成“文本分析课”,“评价鉴赏课”就要上成“评价鉴赏课”,而不能一节课啥都有啥都抓。课型纯正才能聚焦于点,才能让学生学精学专,才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获得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