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到童年我的脑子立刻就蹦出一些词语来,“打灯笼”、“炒焦豆”、“喃炒面”、“抽毛线”、“听打鼓书”、“摸菱角、马歌儿”、“跳大绳”、“抓子”、“烤红薯”、“捉蛐蛐儿、蚂蚱、老扁”……想着想着就笑出声来。
正月十五元宵节对我最大的意义就是那一盏灯笼。每年爸爸都会给我们买不同的灯笼,有红色圆柱形带着螺旋纹的,点一支蜡烛在里面,映红了孩子们的脸,这是最普通的灯笼了。有时爸爸会给我们买那种通明的灯笼,它是正方体形状的,上下有圆孔,四面是透明的塑料纸,可以看到里面点燃的蜡烛,纸上印着各种图案,有花卉的,也有小动物的,这是我的最爱。
春天来了,我最爱去的地方是村庄南边的小河。河滩上的野草绿油油的,不时夹杂着一些不知名的野花,甚美。可我去河边可不是为了赏景,“毛线”刚露出头是最好吃的时候。我弯着腰扒拉着,找到一株抽出那个嫩芽,放到嘴里嚼一嚼甜丝丝的,是我最爱的味道。
夏天最大的节目也在这条并不宽广的小河里。放暑假了,我就跟着大孩子们到河里去捞菱角,我不爱吃菱角,嫌它吃着麻烦。我最爱的是“马哥歌儿”,在有的地方叫“螺蛳”。沿着河边观察,那时的河水清澈见底,哪里有,一眼就能看到,脱掉鞋慢慢地下到河边,弯下腰去摸。每一次去都能满载而归,带回家满满的一盆,姥姥会把它们倒进锅中煮一煮,捞出来拿大针一个一个地把肉挑出来,再放上盐爆炒一下,想着我的口水又流下来了。
夜晚,最开心的事是唱“打鼓书”的人又来了,小伙伴们奔走相告,早早地就围着说书人。全村的老老少少聚集在村里的十字路口,听那一个个奇妙的故事。
秋天我们的乐园在田野里,大人们在割芝麻,我们在后面捉蛐蛐,捉蚂蚱,捉老扁,薅一根茅草,捉一个串在茅草上,一根满了就换一根。差不多多的时候,就开始挖坑点火,烤着吃,原生态的野味啊。
冬天上了实冻,村里的那个大坑结了厚厚的冰成了一个天然的溜冰场,一群群孩子在上面玩的不亦乐乎。
童年已远,但记忆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