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所读的庄子,借用孔子告诫颜回以“心斋”之法制胜。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段话意味深长,读之内心触动很大,还隐隐的有种“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下面谈一点初浅之见,日后,一定多体会,多参悟。我想如果一个人为人处事都可“心斋”,那将是怎样的世界,怎样的境界,怎样的虚空法界?
心斋,指心灵的渐悟,理性、规范、秩序、节制。让人之内心不受外界之声干扰,不听于耳,只听内气。也就是集气于丹田,闭目而观虚空,心无旁骛,凝神聚力,以“心”感受万物,就可以明白“物外之物,心外之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的境界。
“心斋”之法,其实,就是一种修炼内心之法。就是通过内心深处的锤炼、荡涤心中的一切欲望、杂念,进而达到一种空明的精神状态。虽然,庄子以孔子之口说出来的“心斋”,是为儒家思想,但也是老庄之哲学思想,道家文化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事实上,这一境界,不仅儒家追求,道家追求,究其内心修炼,佛家不也教化人们:“放下、随缘、静心,念佛”吗?佛要求佛弟子,“一句佛号念到底”,为什么要不间断地念佛呢?就是要让佛号填补思想深处,让你别打妄想,清净内心,放下杂念,用佛号占据精神世界,用“佛心”换取“l凡心”,就是修心、养心的过程。这样来看,儒家、道家、佛家,哪一个不是精神最高境界,便为内心的虚空遍法界呢?
《师说》有云:“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做任何事,都不会离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无论研究什么问题,以何种方式,追寻哪家理论,到头来,不外乎修心——敬心、静心、净心、空空于虚。“敬心”者,儒家也;“静心”者,道家也;“净心”者,佛家也。殊途同归,而归于寂静的虚空法界。
故,我以为,心者,虚空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