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上四年级的时候,爷爷去世了。
我的父亲在家排行老大,下面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跟很多中国多子女家庭一样,他们兄妹四个在爷爷丧期过后不久,便陷入了家产分配的纠葛中,而且彼此都闹得不愉快。
这几块自留地归谁,那个承包的小山头归谁,一辆农用车归谁,5万元积蓄咋分……那段时间,经常听到他们争论这些事情。
我自然是支持父亲,盼着能尽量多争取到一点好处。年幼的我对这件事格外上心,连上课的时候都想着如何为父亲出谋划策,好助父亲一臂之力。
那天放学回家,母亲又跟父亲抱怨了:“老二两口子,忒不是东西了,几十块钱也要跟咱争一争……”
我一听,立马来气了,给母亲帮腔说:“对!忒不是东西了,瞧我婶儿那个熊样……”
结果,我话还没说完,母亲一个巴掌已经打到我脸上了:“大人的事你瞎掺和什么?她怎么着也是你婶,平时对你还不错,轮不到你在这没大没小的!”
我捂着腮帮子瞅了父亲一眼,希望他给我说句话,结果父亲也白了我一眼……
我后来一想,我确实是没资格去评论我婶的。因为尽管两家闹得凶,但是我每次去婶家找小妹妹玩,婶仍然会热情招待我,拿出饼干、葡萄、瓜子等给我吃,并且丝毫不在我面前提起两家闹矛盾的事。
也就是从那天起,我就知道了:有些恩怨只能存在于大人之间,不能蔓延到孩子身上;并且,晚辈要守规矩,不能对长辈无礼。
在后来的日子里,两家的关系就那么若即若离,一直没能真正和好过。但是,两家的关系也没彻底断过,虽然平时不甚往来,但每到逢年过节,父亲母亲还是不忘催我一句:“去你婶家坐一会儿吧。”
2.
现在,两家的关系仍然没有和好,并且随着父亲母亲上了年纪,他们好像也更敏感,没有以前那么包容了。老父亲常跟个孩子似得,噘着嘴赌气:“别去你叔家,两口子不是东西。”
但是,每到年、节,我还是会去叔家坐一会儿,给侄子们带点礼物,跟叔婶啦啦家常;而叔婶,还是像小时候那般招待我。
这种状态挺好,虽然两家矛盾从来没有消解过,但是也从来没有“不上门”,更没有把这份怨气牵连到后辈身上。
能维持这种状态,我觉得我是有功的,因为我就像是牵连两家的线,如果我哪天不再等叔家的门了,关系就真的断了。
不过,最终的功劳,其实不是我,而是小时候母亲说过的那句话:“她怎么着也是你婶,平时对你还不错,轮不到你在这没大没小的!”
就是这一句话,让我重新审视了家族关系,也让我重新拾起了感恩之心,找回了对长辈的敬畏之心。
说实在的,真的很感激母亲当初这番话。如果她当初默许我诋毁叔婶,现在估计是另一番鸡飞狗跳的景象了吧
3.
语言,是有能量的,能通过说话的内容、声调、表情等对听众进行精神上的刺激。一句话能改变一个人的情绪,也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甚至能直接毁掉一个人。
优妈进修心理咨询课程的时候,导师讲过一个令人心惊的真实案例:
女孩的父母离异了,现在跟母亲住在一起。她本来成绩就不理想,升入初二后压力倍增。由于不堪忍受母亲整天的唠叨和斥责,女孩早恋了,妄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逃避、安慰自己。
但是事情最终被妈妈知道了。在一天下午放学后,气急败坏的妈妈对她进行了狂风暴雨般的责问。而女孩的态度也是异常强硬,一句话都不让母亲。
母亲在盛怒之下,一边哭一边吼:“这样的日子没有希望,没法过了,死了算了!”
女孩也怒吼着回应:“死就死,跟你在一起早就不想活了!”
于是,母亲发疯似得关死了家里所有的门窗,拧开了厨房的天然气阀,然后母女俩谁都不出声,坐在客厅等着天然气慢慢扩散,一死了之……
大约半分钟后,家里养的一只猫咪或许是闻见味儿了,喵喵叫着跑到女孩跟前来,不住地蹭女孩的腿。女孩随口问了一句:“妈,咱俩死了,小猫怎么办?”
母亲听后愣了一下,跟突然想起什么似得,赶紧跑去拧死阀门,把所有的门窗又打开了。
第二天上午,母女俩相约来到了心理咨询室求助……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疏导和治疗,母女俩关系已经正常了,并且女孩在四年之后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
4.
多父母在孩子放学后,第一句话永远是:“今天测验多少分”“有没有考砸”“老师批评你了没”“有没有同学欺负你”……
我们对于孩子成绩、吃喝、有没有犯错的关注总是第一位的,却很少去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和品行的养成。等到孩子的性格“长歪了”,我们控制不住的时候,又开始埋怨孩子不争气、埋怨孩子没有全面发展。
有句话说得好:你问孩子什么问题,其实反映出了你自己的生活状态;你传达给孩子什么信息,孩子将来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些话,无形之中传递的都是满满的负能量,尽量不要说,比如:“学校里有人欺负你吗”“你们老师是不是很凶”。这样的话题看似是关心孩子,其实会在无意中会给孩子很强的暗示:“学校里有欺负人的坏蛋”“学校里有凶狠的老师”。一旦接受了这样的设定,孩子难免就会对学校心生畏惧和厌倦。
但是,不这么问,万一孩子真被欺负、受了委屈呢?其实,完全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打探出来:“今天,跟同学的相处都很愉快吧?”“今天,跟老师的配合很不错的吧?”在这种轻松、关怀的询问形势下,孩子心中一些本来不敢说的隐情反而更容易表达出来。
多说这些正向引导的话:“来儿子,说个学校里的开心事吧”“你觉得自己今天那件事做得特别好”“你今天交了新朋友了吗”“你有没有发现同桌什么优点”……
在这样的正向引导下,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向、评价他人的角度都是正面的。长此以往,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就会印刻在孩子心灵上,即便父母哪天不再引导了,孩子也能立身中正,不走歪路。
每天一点正向引导,教育便在春风化雨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