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成长过程,会给父母带来很多快乐,但与之相伴的也会有各种烦恼,“情绪管理”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不容忽视。
随着月龄的增长,小家伙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小情绪”。他们可能会哭闹、吵嚷,甚至冷暴力,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的害怕、生气或难过,其实很多家长都未必知道。我们需要一些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也是帮助自己。
今天分享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提到的“情感引导法”,以及我和小狸猫的真实互动,希望能给宝爸宝妈带来一点启发。如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指正补充。
什么是“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就是家长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恰当的“情感引导”,可以帮助父母与孩子奠定一生的亲密关系,让孩子拥有更健全的心态,学会沟通表达,学会自爱和尊重他人,学会面对逆境。
“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
1.了解孩子
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家长,有很多功课需要做在前头。提前知道宝宝即将进入哪一个“敏感期”,可以帮助自己和家人做好准备,而不是觉得孩子突然莫名“不听话”了。
例如:
进入“秩序敏感期”的小朋友,就是喜欢有自己的规则,如果你把他的小汽车们打乱了次序,他会立马翻脸给你看;
“Terrible Two”出现在一岁半到三岁之间,在这个“婴儿叛逆期”里,我们需要巧妙地给他一些决策空间,让他们“自己做主”;
在宝宝的大脑额叶发育完成之前,不要和他们谈条件,“如果…那么…”“不然…”“否则…”这样的逻辑词,他们完全理解不了。
2.播下种子
(1)之前听樊登老师分享过,在宝宝学说话的阶段,要先教给他们一些“情绪词汇”:生气、难过、害怕、开心……遇到了难以处理的情绪,他们需要告诉父母以寻求帮助。这个时候,“桔子苹果汽车娃娃”这些词帮不了他们。假设他们无法表达,家长又不能感知,宝宝心里苦,只能用哭闹来表达不满。
(2)对于可能发生的情况,家长需要做一个预判,提前告知孩子应该怎么做。例如要带宝宝出去吃饭,就提前告诉他:今天晚上咱们要一起出去吃饭,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包厢里安安静静地吃饭,不可以到处乱跑,也不能大喊大叫哦。出发前说一次,路上说一次,进饭店之前还可以问一次:还记得之前妈妈说过的话吗?
3.观察和聆听
观察的本质是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体察他的需要。
聆听的时候请尽可能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想象下我们看到一个巨人,会有本能的恐惧和不平等的感觉。
4.接受孩子的情绪
准确地说出孩子的感受,他们会觉得被理解和尊重,情绪反而会平复比较快。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发泄在别的人身上。
告诉他“妈妈知道你的玩具被抢了很生气”,而不对他说“快分享!和弟弟一起分享!”
告诉他“妈妈知道你摔倒了有些疼”,而不是对他说“你是男子汉!你要坚强!”想象下你摔个大马趴,老公走过来说“坚强点站起来”,是不是想立刻飙脏话?
5.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接受了孩子的情绪,等他平复一点,再引导他去解决问题,但不是简单地告诉他怎么做(如果宝宝只有两三岁,可以多向他解释,并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试试引发他的思考,“那你看咱们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假设他做出了恰当的选择,一定要鼓励他,“你选择和弟弟一起玩!这个主意太好了,这就叫分享!”这个时候他才能理解“分享”的意义是大家一起享受快乐,否则他认为分享就是“被人家抢走我喜欢的东西”。
此外,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情绪管理的绘本,通过故事和共情,让孩子学会处理情绪的方法。等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家长可以提示,“上一次小熊遇到这样的情况,它是怎么做的呢?”
最重要的原则:无条件的爱
不要让我们的情绪左右了和孩子间的沟通,如果你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怎么能要求你的孩子做到事事听话?真正无条件的爱,意味着你不会忽略父母这份最重要的工作,愿意为之学习和改变。这并不容易,希望我们可以试试。
当然,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而是任何时候都愿意理解、倾听、帮助孩子成长。无论他一岁,三岁,十四岁,还是二十岁。
小狸猫的“担忧”
小狸猫快23个月了,进入了语言学习的爆发期,也进入了Terrible Two的执拗期,小情绪不断,所以现在正是帮助他进行“情绪管理”的关键时刻。
利用平时的机会,他慢慢学会了说“难过、开心、生气、害怕、着急……”得知要出门玩,他会催促我换衣服,告诉我他“很着急”;淘气被外公外婆批评,他会逗他们说“开心点”;偶尔凶了他,他会告诉我他“难过了”……这些情绪词汇很好地帮助了我们之间的沟通,让我明白他行为背后的用意。
但是小狸猫经常会担心我“不见了”,一旦我离开,他就会有些不安和焦虑。
在他比较小的时候,我们一般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一不留神,妈妈就偷偷溜走,过一会儿他也就忘记了。但现在,我希望让他确定的知道妈妈很爱他不会消失,妈妈需要去做一些事情,但我一定会回来。
所以现在每当我要离开,他又抱着不让走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你很想让妈妈陪你,妈妈也非常喜欢和你一起玩。但妈妈现在需要去做……,我大概会在……时间内回来。你可以和……一起看会儿书或者画画,我保证做完事第一时间回来。”
等到我回到他身边,会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再次跟他确认一下:“你看,妈妈答应了你,做完事情就会回来的!”几次之后,他就知道妈妈是去做事,而不是“不见了”。
我最近还买了一套情绪管理的系列绘本《我的感觉》,其中“担心”和“害怕”里就有类似的分离场景。小狸猫发现小熊也经常会有这样的“担忧”,但是小熊妈妈会在工作完后去幼儿园接小熊,妈妈不在的时候,小熊会自己玩玩具或看书,害怕的时候可以告诉大人,可以要求有一个拥抱。
昨天我去洗澡前,小狸猫要求我继续陪他画画,我告诉他“妈妈也想继续和你一起画,但我需要去洗澡,大概10分钟就能回来,你可以先和爸爸一起玩会儿游戏。小熊的妈妈也会回来的,对吗?”他点点头,就去和爸爸玩了。等我洗澡回来,他笑着对我说“妈妈洗好了!”
陪伴宝宝成长的过程,也是自己的成长过程。一些情绪管理的方法,对大人也是一样通用的。我觉得最难的部分,恐怕就是家长需要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否则“懂的道理再多,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愿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家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