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些走到了高中终点的孩子们跨过了高考,纷纷奔赴新的起点——他们的大学。如愿也好,不愿也罢,那都是未来几年他们要呆的地方。
各大高校的录取也告一段落了,现在这个时间,是小萌新们了解学校、准备开学的阶段,也是学长学姐们建立各种新群召唤萌新的阶段,学校新生群、各学院新生群、新一届老乡群、社团纳新群……
有的孩子们消息灵通,还没到学校,便把该加的QQ群、微信群加了个遍,一起在里面侃天侃地,开学便成了一次大型的网友面基。
想想我当年,高考完以后直接去外地打工,开始时天天紧张着自己有没有被录取,等终于查到了满意的消息以后,就开心地放下了手机,静候开学。
到了开学那天,千里迢迢赶到学校,面对陌生的一切,什么都是全新的,陌生的学校,还有学校里的人。
拿着通知单走着问着,去报道,去宿舍。到宿舍时,有两个室友已经到了,跟她们搭讪,她们好像对我一点都不陌生,她们说,她们早已经建好了宿舍群,因为一直没有找到我,还在一起猜测了好久我这个神秘的人物。
那时我一直没有消息,她们就像要打麻将之时刚好三缺一的心情一样,疯狂地在空间、朋友圈、学校各大群、贴吧、微博等各种地方找我这个缺席的室友。
我吓了一大跳:那我岂不是要红了?!
她们打着哈哈,没事没事,还能藏住。
放心了不少的我开始去结识班里的其他同学,然而在我自报了家门以后,大家的反应居然出奇的一致:“啊!原来就是你呀?你的室友们暑假找了你好久呢。”
我:“……”
02.
大二的暑假,由于需要为所在的社团纳新,所以一早便加了很多新生群,为萌新们介绍学校,日常答疑,宣传社团,和他们打成一团……
不过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大家的经历与事迹也都大抵相似。
在这些群里,也就很开心地见证了那些大一时自己错过的事,咨询,规划、准备、定位,大家及早地找到班级、宿舍群,提前相互熟悉。
大概每年都会有几个不谙套路的孩子,苦苦找不到队伍,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么队伍,他们着急地等待着开学,那些已经凑在一起的人着急地寻找着他们。
原来年年都有宿舍三缺一,原来找不齐人会受到大家的嘲笑,虽然没有恶意。怪不得呢。
开学随着学校记者团前去迎新、采访。
那些青涩的面庞都有些害羞,灵动的眼睛里闪着掩饰不住的欢喜,他们好奇地打量着那新鲜的一切,感慨这学校又大又漂亮,希望自己未来能够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好好学习,参加些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变成一个优秀的自己,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和大学。
想想那时的自己,嗯……对,我那时好像也是这么想的。
03.
大学伊始,你准备好了吗?在大学好像一定要加入学生会才能得到锻炼,一定要几个社团才算完整一样。很多刚入大学的萌新们这么想,很多学长学姐们也这么说。
记得刚一进大学的时候,那些社团、学生会的学长学姐们就非常积极主动地跟我们推荐他们部门或社团,很是热情地拉我们进去。尤其是是学生会的学长学姐们,话里话外都好像在说,我们部门这么好,你不来就亏了,赶紧来吧,我们需要你们,只要你来面试,学长学姐们就随时欢迎!
我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我那时觉得他们的意思就是,他们的门槛儿极低,面试不过是一个形式,只要有热情,便能进去,他们所设立的,也不过是为了造福大众,锻炼新生而已,而我们都将会有一个自己喜欢并且有前途的平台去选择。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我们不过只是被选择而已。
拉人的时候个个热情似火,可是一等到面试的时候,一个个正襟危坐、一脸严肃地问应试者各种刁钻又形式化的问题:“你有什么兴趣爱好?”“你有什么优势特长?”“你为什么选择我们部门?”“你觉得你加入我们能干些什么?”“你对我们部门的认识以及构想有哪些?”
我:“……”不是你们让我们来的吗?心里只敢这么想,我猜我若是这么说,必定直接挂掉。
我自小就喜欢看书、看电视剧,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有耐心、有干劲,我不会的可以学,不会轻易放弃……不知道这算不算兴趣爱好,亦或者优势特长?
但我知道,套话准没错,学长学姐们大多想要的不过是你的态度罢了,毕竟刚开始时,绝大多数都是小白,那些已经摸了一年规则的人不会不知道,他们想要有能力的人,可这样的人又有几个呢?
然而我不知道的是,说套话没问题,但作为说套话的陌生脸就可悲了。没有事先推销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错失了先机。
04.
虽然磕磕绊绊地进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地方,可是大一那年,还是因为这些事情耿耿于怀,郁闷了好长时间。
慢慢地摸着了套路以后,很多事情也就顺利多了,如愿地学了一些技能,结交了些能力很强的学长学姐,顺利地通过了几个竞选。
而那时混迹新生群时的自己,好像成了当年的学长学姐们,竟然慢慢开始理解他们。
那些自己经营的,就像父母对孩子一样,怎么会说不好呢?它需要发展壮大,需要新的力量,自然是要为它争取的,不想自己后继无人,又不想自己的人太过差劲,想找有能力的人,想找感兴趣的人,也想找踏实认真的人。
可是我们互不相识,如果只凭面试之时的一面之词,便选定了你,心里多少是有些不安稳的。而那些事先愿意认真地询问孩子,甚至只是事先有过联系的人,就会觉得他们要更靠谱一点。能事先询问,就已经摆脱了被动的地位,能力不计,至少让人看到了他们的积极和热情。
所以,不要总说有些人就是喜欢“显眼”了,于陌生的你我而言,你们都是一样的,你不显出来,我怎么快速地发现你,并且看出你和他们不一样呢?
大学伊始,你准备好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