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上起来,习惯性点开手机,一一批阅微信微博,把红点点都给消除了。
在一大片只需要执行“点开——退出”的消息中,一条信息飞快地被我捕捉到:唐老师,有个问题请求帮助。我的女儿已经5岁了,一点也不喜欢吃米饭,特别特别喜欢吃面包,家里其他大人对此很有意见,每次吃饭都要劝她多吃米饭,劝到最后没用就发脾气。我觉得这没有什么,面包也是主食呀,我自己也很喜欢吃面包。可是我又不想家里每次吃饭都气氛紧张,该怎么办呢?
能在一扫而过中瞬间抓住我的眼球,这个信息于我一定是有某种意义的。
吃面包也曾经是我家的一个梗,而且是非常结实的梗。
外公曾经看着大啃面包的诺诺,摇头叹气暗含指责地说“不吃饭,难怪这么瘦”。爸爸曾经因为孩子晚饭只吃一点点,饭后散步又哭着说“饿了,要买面包吃”而甩手而去。作为妈妈的我,虽然非常理解诺诺和我一样喜欢吃面包,却也不得不诚实地承认,当家人的指责和压力汹涌而来时,心底里也曾暗暗祈祷,多吃一点米饭吧,哪怕多吃一口,我去买面包时也能更加理直气壮呀!
因此,我非常非常理解这位求助的妈妈,在习惯以米饭为主食的家庭里,有一个和自己一样只爱面包的孩子,内心的纠结和压力。
当孩子的某些喜好和习惯与妈妈一样,又与家里其他大人完全不同时,几乎所有的指责都会如被捅了窝的马蜂一样,疯狂地扑向妈妈,不外乎两点:要么是妈妈的遗传不好,要么是妈妈没有教育好。
而这两点指责,在孩子身上任何不被爸爸喜欢的地方,或者暂时不被爸爸喜欢的时候,都会清晰无比地指向妈妈。
而且,它的逆反定理也是同样广泛成立的:孩子身上任何好的、优秀的、爸爸喜欢的,都是因为“也不看看是谁的孩子”,或者“不愧是我的种”,这里的“谁”和“我”当然有且仅有爸爸。
这里我们先不谈这个,我们来谈谈妈妈的口味。
2
妈妈是第一个向孩子传递喜好和习惯的大人。
当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孩子就已经熟悉妈妈的口味了。及至哺乳、喂食,妈妈的口味几乎无处不在。
怀诺诺时,我严格按照书本和医嘱,近乎苛刻地控制着自己的饮食。绿色、营养、健康,哪怕确实口味寡淡,也眉头都不皱一口吞下,我甚至吃过好长一段时间不放盐的蔬菜汤。
诺诺的味觉也确实敏锐, 菜里多放了一丁点盐,放了一根姜丝,放了一小个菜椒,都会在尝一口之后被指出来,然后毫不犹豫地吐掉。
怀言言时,遵照“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的规律,也确实是胃口极差,又必须吃下去,才有精力怀一个带一个,因此,什么开胃什么来。绿色、营养、健康早就被置之脑后,吃下去才是王道。老干妈之类的重口味也没少下肚。
大家能猜到,是的,言言对吃的要求就是:有味道。外公外婆喝酒她要尝尝,爸爸吃辣酱她也尝尝,姐姐大瓶大瓶倒醋她也着急要尝尝,吃鱼生时的芥末她也一脸期待跃跃欲试。
当然,这也不完全是妈妈的功劳,也许也有爸爸基因的贡献。而且,这还没法证明。因为刚刚好,爸爸和妈妈,一个喜清淡,一个重口味。
但好在,这也是不需要去证明的事。我们只是想聊聊:食物上的喜好,即使完全像妈妈,即使爸爸再看不惯,也不是什么“必须改正的缺点”“必须纠正的坏习惯”之类,没必要在这里内耗,弄得人仰马翻。
3
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抗争,最主要是诺诺对面食尤其是面包非常强烈而执着的爱,吃面包这个梗在我们家终于算是过去了。
记得清明节和五一节,我们都约了朋友一起带孩子出游。选的都是人烟稀少的景点,孩子们几乎包场,玩得特别尽兴。只是这样的地方,吃住都不是很方便。每次玩得筋疲力尽赶到吃饭的地方,还没点菜孩子已经饿得嗷嗷叫了。
有一次,刚好是在商场里吃饭,刚刚落座,诺诺就说,实在太饿了,先买个面包吃吧!因为回程还得靠爸爸当司机,也为了不“激怒”已经很疲倦的爸爸,我非常艰难地把到嘴边的“好”咽了回去,看向爸爸,示意他做决定。
至从外公外婆回老家后,爸爸一力承担厨房重担,早已屈服于孩子对面食孜孜不倦的喜爱和煮面条比炒菜轻松的现实。他自我安慰地说道,面包也是主食,西方人不从小就吃面包吗?说完带着孩子找面包店去了。
那一刻,我几乎老泪纵横。
这是第一次,没有因为孩子在饭前饭后想吃面包而受到指责或白眼。
而且,虽然我没好意思追上一句“给我也来一个”,吃到孩子肚子里,作妈妈的也多少有种“我的理想就靠你实现了啊,孩子”的喜感。
是的,我大学时的理想就是嫁给一个面包店老板,每天卖不完的面包就全部我一个人吃掉。
可见我对面包爱之深切。
4
当然,我对两个孩子的影响,绝不仅仅只是一个面包这么大,少说也有两个面包那么大。而且,作为一个专攻儿童心理的妈妈,对孩子的影响也绝不仅仅是面包,至少还有香蕉、芒果、车厘子、榴莲和释迦。
妈妈口味的传承,也有时间顺序和阶段特征。
我对水果的喜爱,从时间轨迹上,能够清晰地区分为几个阶段。
童年和学生阶段,我尤其喜欢香蕉,实惠又好吃。对香蕉的喜爱则来源于儿时,外婆从城里的二舅舅家回来,带回来一些香蕉,分给我们几个孩子吃,那个滋味至今记忆犹新。
大学时,上山下海实习,到了广东的一个海岛上,吃到了树上自然熟的香蕉和芒果,于是又添新欢。但是芒果对于一个内地学生来说,不仅稀罕,而且昂贵。好在毕业后我来到广东工作,于是芒果成功晋位。
女人怀孕时,几乎是最可以“什么贵吃什么”的时候,于是我的新宠又进化为车厘子。
孩子出生,才发现以前自己真是“少不谙事”,世间还有很多远比车厘子更美味的水果啊,比如榴莲。
释迦是最新宠。
诺诺和言言神奇地把妈妈的口味分阶段地传承了。诺诺喜欢香蕉,最爱芒果,也喜车厘子。言言则喜车厘子,最爱榴莲和释迦。
妈妈每天和孩子亲密地腻在一起,你侬我侬,在影响孩子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这种影响真的是全方位的。
5
后来我发现,爸爸不一定是对这些喜好有意见,更多的是对“妈妈对孩子这种无处不在的影响”有意见,背后暗藏着“想插足又毫无办法”的嫉妒,以及想引起关注的心理。
因为这其中有些影响甚至不是在肚子里悄无声息完成的,而是在爸爸眼皮子底下光明正大发生的。
当然,爸爸如果看不惯,也完全可以大张旗鼓地施加自己的影响,他们也确实会一再尝试,屡败屡战契而不舍。比如,买水果时,爸爸会竭力证明并且劝说,橘子也很好吃,樱桃和车厘子其实差不多,榴莲那么臭,不如买梨子吧,其实苹果又叫健康果,每天吃苹果身体棒棒滴。吃饭时,会一再强调辣的也很好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日复一日地催眠下,孩子也终于喜欢上了橘子,偶尔还叫嚷着买苹果,在某个灵光乍现之时,还会要求尝尝有辣椒的菜。每当这个时候,爸爸就激动得鞍前马后红光满面。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妈妈也逐渐放手。到了爸爸上阵大显身手之时,结果如何就看爸爸功力如何呀。比如,诺诺喜欢打羽毛,在羽毛球的事情上,完全绝对地站边爸爸,每天叫嚣着要挑战妈妈(虽然妈妈处于完全不需要挑战的水平),但这也必须得是爸爸擅长羽毛球,并且愿意每天陪练,还不能因为技术相差太悬殊而表现出丝毫不耐。
然后逐渐地,在妈妈的刻意吹捧和爸爸的竭力表现之下,孩子突然发现,原来爸爸更厉害呀!炒菜更好吃,讲故事也是天文地理、成语典故信手拈来,球打得好,力气也更大,也更能冒险,可以陪玩好多妈妈不敢的项目……
孩子开始成为爸爸的小迷妹,爸爸终于找到了存在感和价值感,于是也更看得惯那些像妈妈的喜好和习惯。
于是,娃娃们除了妈妈的口味之外,又多了爸爸的口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