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心理想法
塑造孩子的人格(一)

塑造孩子的人格(一)

作者: 生如夏花zhm | 来源:发表于2022-05-17 16:39 被阅读0次

    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谈到育儿,父母常关心“怎么做”。其实,即便你掌握了所有的怎么做的技巧,你还是有可能制造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而人格健康的父母,即便不懂得怎么做,却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什么人”指的是父母的人格。

    拥有什么样的人格才是好父母呢?

    清爽的人:在关系中边界清楚,不黏黏糊糊;能够自得其乐,不太依赖他人;处理事情立断果决,不拖泥带水;也尊重他人的边界,不搞模糊不清的关系;等等。

    怎么达到清爽的人格境界?

    一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觉察能力,包括觉察自己的情绪、想法、愿望和行为,并且去理解这些状态后面的意义;二是去跟各种人打交道,在新的人际关系中松动自己人格中僵化的部分;

    父母某一方未处理的早年分离创伤,可能使其害怕跟孩子分离,孩子的成长会被Ta看成是对自己的抛弃,所以会不自觉地做出阻碍孩子成长的事情。

    对孩子来说,游戏必不可少的,也是他们学习成为自己和跟他人打交道的唯一重要的途径。但在有些家庭中,看起来无意义的游戏被禁止,或者成为孩子“受虐式”学习之后的赏赐,或者孩子快乐地游戏被赋予懒惰甚至堕落的意义。

    广义地说,一切皆游戏,学习和工作都是游戏。严格区分游戏和学习的界限,即破坏了游戏的快乐,也削弱了学习的动机。那些把学习当成游戏的孩子,学习的动机永远不会衰竭。但这些动机是指向远离父母的方向的,会激活父母的创伤,所以会遭到父母的打压。

    这样的父母,只能够享受跟孩子的朝夕相处。却无力享受孩子成长之后的彼此“相忘于江湖”。

    如果父母有过度控制的倾向,就会不自觉地打压孩子的各种能力,避免对孩子的失控。

    比如,有的家长随口制定的规矩是:大人说话孩子不要插嘴。

    这可能会打压孩子以下能力:对环境的敏感和做出相应的反应;在权威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孩子的直觉能力是高于大人的,以大人身份压制孩子,等于直接压抑孩子的直觉能力。

    如果你要讨论真正的大人的事情,就找个孩子不在场的的地方。否则,就是邀请了Ta参与,又不让Ta参与,这就使Ta陷入了双重束缚境地。研究证明,这是制造严重精神障碍的环境的特征。过度控制给孩子的感觉,就是怎么着都不行。

    有个关于双重束缚的段子:有个人养了一只狗,给狗取名为“别动”。这人经常对狗说:“别动,过来”;或“过来,别动”。据说那只狗后来疯了。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担心,会起到诅咒的效果。

    当你想象孩子车祸后血肉横飞的画面时,你正在催眠ta接近那个场景。看到你焦虑或恐惧的面孔,孩子潜意识会想:让这一切发生了,你会不会就放松了。

    父母潜意识倾向于让孩子尝尝自己童年各种痛苦的味道,把孩子制造成最理解自己的人。

    被抛弃过的,会抛弃孩子;被粗暴对待过的,会粗暴对待孩子。

    让人伤感的是,这样做的动机是爱,因为爱一个人,才会让他以某种形式跟自己一样。但却是不健康的、没有分化的爱。

    健康的、分化的爱,是使孩子摆脱父母的命运。

    父母压抑的东西,会让孩子代替自己表达。

    如果父母当年学习只不过是要超越自己所处的有些屈辱的社会阶层。这种屈辱感不被觉察的话,那他也会让孩子的努力学习过程充满屈辱的味道,孩子反抗,就会变成厌学。

    潜意识形成了这样的公式:学习等于屈辱。要孩子“争气”,是直接在传递屈辱感。

    家族创伤有时像传家宝。父母似乎有责任把它传给孩子。重男轻女是常见的家族创伤。

    不少女性的一生,毁于这种灭绝人性的文化传统。

    让人悲喜交加的是:多子女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往往女性发展得很好,男性反而很弱。或许是重视男性,结果就制造了过高浓度的关系。在效果上等于阉割了男性。而被忽视的女性,却获得了自由发展。当然女性并不需要这样“莫名其妙”的所谓好处。

    美好的家庭风景应该是:无论性别,都可以被平等对待,都有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条件。

    与孩子有关的事,父母双方都有发言权,而不是某一方独断专行。

    在养育孩子问题上,父亲常被排除在决策层之外。这会使孩子滞留在母子或母女二元关系中,无法发展到父母-子女的三元关系中,并继续影响到子女的社会化。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可能源于父母对自己的父母的失望,以及对自己的失望。

    对自己满意的父母,不会有哀怨,也不会要求孩子的成就来消除自己的哀怨。

    那些自己足够强大,在社会上足可以击败其他成年人的人,是不会在家庭生活中打败自己的孩子,以补偿缺失的优越感的。对孩子、对他人的失望,本质上是对自我缺憾的补偿:我对你失望,就忘记对自己失望了。

    对孩子的不耐烦,是因为融合恐惧。

    辅导孩子作业,已经是现象学级别的社会问题。孩子一遍三遍还不会,会激活父母的融合焦虑: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了阈值。警报响起,要用不耐烦在情感上离开孩子。

    耐烦的能力,几乎等于一个人的人格独立程度。因为一个人格足够独立的人,他跟他人在一起多长时间,都不会影响他的情绪,他都还是他,不会那么急着用不耐烦把他人推开。

    (根据 武志红育儿心理课 整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塑造孩子的人格(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udn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