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成长研习社线上分享会
古诗启蒙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怀着什么样的目的引领孩子入门?
我的第一篇关于古诗词启蒙的文章是孩子两岁多时记录下来的,那时可以算是古诗词的入门阶段。孩子正处于语言敏感期,记忆力也非常好。
对于启蒙阶段的孩子来说,家长做好筛选,儿歌和古诗其实是没有太多难易的区别的。
在“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前提下,古诗和儿歌一样,都是很有韵律美的“歌”。
我们家长启蒙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逐字逐句的理解,也不是为了孩子背下来,可以在亲朋好友面前展示,而是潜移默化的文学熏陶,是向未来“腹有诗书气自华”迈出的第一步。
是为了让孩子们慢慢的懂得欣赏美,感受美,表达美。一个对美很敏感的孩子,她会更轻易也更深刻地体会幸福感。
甚至可以不说成是教学,这和亲子绘本阅读一样,也是一段美好的共享时光,即带来孩子的新鲜感,也是家长重温儿时的情结,是一起唱和的愉悦。
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我们可以很容易搜索到各种详细的英语分级阅读指南,从学前阶段覆盖到成人雅思,却很难搜到古诗词有这么详细的分级指导。
这也可以看出来,英语作为语言工具,具有更强的功利性和更明显的目的性。
不过,随着“大语文”概念的越炒越热,语文在未来考试中的拉分作用会越来越明显,而诗词古文这些最具汉字魅力,历久弥香的宝藏肯定所占比例也会越来越大。
如果学古诗词有一些目的性和功利性,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看,也算是一种动力,毕竟这份积淀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那么第二个问题,几千年下来,古诗词这么多,就算前人智慧,精华中取精华,光唐诗还是有三百多首。面对这么小的孩子,我们怎么选择?
我在第一篇文章中提到,建议从五言开始,就像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选择“鹅、鹅、鹅”、“床前明月光”和“锄禾日当午”一样。内容短小,意思浅显,画面感强,朗朗上口。
特别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们只把这些当作“小老鼠、上灯台”一样的念给她们听。念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像读儿歌一样,饱含感情,手舞足蹈。这么小的孩子,肢体动作配合语言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我记得给孩子念李白的《夜宿山寺》,居然把她逗乐了并且很自然的就记住这首诗。
“危楼高百尺”我的手指着窗外的高楼,念到“高”就比了个“很高”的手势,语调重音突出了“危”和“高”,这句话用了非常夸张的口气在读,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接下来,“手可摘星辰”,手对着天空比了个“摘”的姿势,显出事先藏好的纸做的“星星”,口气轻松愉快,充满摘到星星的惊喜。“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摆着手表示不敢,脸上做出害怕又有趣的表情,畏畏缩缩地指着天上,语调由高到底,最后一句几乎是在孩子的耳朵边说悄悄话了,孩子顿时乐的哈哈大笑。
我们要相信,面对我们最爱的孩子,我们都是天生的表演艺术家。
选择古诗,不要拘泥于格式,内容更优先,建议侧重选择自然风物的诗,诗词来自于生活,也要回到生活中去。
现在夏天,带孩子去看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最美的讲解。
启蒙阶段,家长也不必在乎一定要题目、作者、朝代和内容通篇给孩子念出来。
带孩子去农家乐,正好夏夜听蛙鸣,只记得最经典的一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那就念这一句好了,不必拘泥着立刻掏出手机,翻翻百度,抓紧时间背两遍,马上“来来来,妈妈给你念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是宋代的,他的名字叫辛弃疾......"还没念完就发现孩子走神了。
最好的教诗状态是什么,是家长有兴而发,信手拈来,自己都觉得口齿噙香,浑身舒坦,孩子被你的情绪感染,被你带领。我们教启蒙阶段的孩子古诗词,是教给她们美感和韵律,是潜移默化的积淀。不是为了第二天考试全部填对,得个满分。
那么接下来,那些侧重历史和情感的诗可以教吗?可以啊,特别是孩子成长到四五岁,已经热衷于绘本阅读,喜欢听故事。
读诗,又读诗背后的故事。这也是现在火热的“大语文”概念的一个体现。
比如《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以讲讲飞将军李广的故事。《游子吟》可以联系自己和孩子讲母爱和思念。别看孩子小,她懂得对你的爱,就懂诗里的这份情感。
不过,比如“江湖夜雨十年灯”、“一蓑烟雨任平生”之类的就可以先放过了。大人都未必有的心境和情感,就不必拿给小孩子启蒙了。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作为家长,不是说必须要有多深厚的文学积淀才能给孩子教诗,才能教好。诗有信手拈来,也有精心准备。看到风景随心想起一句就教一句。有旅途计划,比如去江浙玩,非常精心地把沿途景点涉及的古诗都准备好, 从“乌衣巷口夕阳斜”到“二十四桥明月夜”都事先背下来,想好怎么讲解,做好充分的准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都是非常棒的方法。
我们要信任自己,之前从目的性、功利性的角度说过,为什么英语有那么多的分级阅读指南,古诗词却不易找到。现在换个角度来想,是因为我们自己也是在古诗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长大的孩子。我们的父母也曾给我读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爱教育我们“粒粒皆辛苦”。十几年的学校教育,教材是最好的分级读物。中华文化的熏陶或多或少地在我们的骨血里留下了印记。
只要家长有心,人人都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孩子每一步的前进,都是家长在默默托举。
大家最近都又重温了《狮子王》吗?还在为这个画面而触动吗?
古诗词启蒙: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父辈踏实的每一步,都是孩子未来的路。
你我共勉。
悦成长•互助群分享记录
2019.7.23 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