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觉得这标题很奇怪?
这是一本书的名字,哈哈,是台湾资深心理咨询师黄士钧(哈克)的作品。
做别人要我做的,就是根据社会期望去做应该做的,我给这样的行为取了个夸张的代名词,叫作“做罐头”。因为罐头是工厂生产线大量制造的产品,每个罐头产品几乎一样,也都安全地成为社会需要的东西。
“做自己,会不会太自私?”
“我应该听从别人的意见,还是听自己的声音?”“只听自己的,会不会太自私?”
其实,当一个人问“做自己,会不会太自私?”时,心里通常有两个声音在交战:一个是做自己,一个是觉得自己似乎应该听从社会、父母、同事的期许(也就是乖乖地做罐头)。这两个声音的交战,才会让“做自己,会不会太自私”的困境浮现,所以,这时要先能跳脱“做自己好,还是做罐头好?”的两难式问句。
怎么跳脱?作者把这样的两难式问句,换成比例式问句:“我要做多少自己?做多少的罐头呢?”
做罐头,符合了社会的期待,于是成了稳定社会的力量;做自己,同步了内在的流动力量,活出了生命的美丽,也为世界增添色彩。所以,做罐头很好,做自己也很好。这个概念与家族治疗师萨提亚(VirginiaSatir)所说的:“我是OK的,你也是OK的。”(I’mOK,You’reOK.)有相互辉映之处。
从两难式难题,换成比例式探索,原来人生还能这样前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