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四川,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你们是否知道,古代的四川是个非涝即旱的地方,有“泽国、赤贫”之称,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斗争,胜少输多。
今天的四川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全得益于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而主持修建这工程的人,就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学家李冰。当年他带领10万民众,耗时18年修建的都江堰,惠泽百姓两千多年,被蜀地人民尊奉为“川主”,既是四川的主人,也是河川的主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冰如何创造了水利工程的奇迹,领略他顺水而为所蕴藏的管理学大智慧。
01 临危受命,主持修建都江堰
公元前305年左右,李冰出生于战国时期的军政世家。年少聪慧好学,博览群书,爱好天文地理,通晓水利。
公元前273年,当时秦国已灭了蜀国数十年。秦国本想开拓疆域,得到蜀国肥沃的土地作为“粮仓”,进而攻打楚国。没想到蜀国的岷江年年水患不息,这既危害百姓,又对粮草供应起不到作用。为破此局,秦昭王召见了当时担任内史的李冰,想听听他的看法。
秦昭王哀叹道:“想通过蜀国作为军队的粮仓供给,而攻打楚国的计谋行不通呀,怎么办好?蜀国常年有水患,而且百姓不信服秦国的统治。那么难管理的蜀国,是不是该放弃呢?”
李冰听了急忙回复:“巴蜀是富饶之地,不能舍弃呢。微臣愚见,现在不妨和楚国和睦共处,把时间精力留在治理蜀地水患问题。相信数年后,蜀地就能起到富国强兵的效果了。”
秦昭王听了拍案叫绝,当机立断委任李冰为蜀国的郡守,并叮嘱道:“蜀治则秦强,蜀乱则秦弱,蜀国对秦国而言,至关重要!”
临危受命的李冰,躬身正色地接受了委任。此时的他,还没意识到这个郡守的工作有多么的艰辛,更没想到,治理水患将成为他奋斗终身的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治理蜀国难,而比治理水患更难的是获得人心。被侵略的蜀国,百姓都有抵触的情绪。李冰不得不先要想办法得到大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大展拳脚带领百姓去治水。于是,他融合蜀汉文化,借助蜀地传统宗教习俗的影响,争取民心。
他通过拜祭渎山,即巴蜀文化的发源地,表达了对古老巴蜀文化的崇尚之情;通过对江水的祭典,表现了尊重蜀地传统习俗,重视江河治理的态度;在望帝祠祭奠蜀王杜宇,展示了对古代蜀国杰出领袖的敬仰之心。每一次的祭祀活动。李冰都采用了最高级别的拜祭形式,十分郑重其事。
他这一切行动,蜀国人民都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蜀地百姓清楚地意识到,这位郡守接受蜀地文化,尊重蜀地传统习俗。在蜀人的心目中,李冰由一位外来统治者,慢慢转变成了蜀人可爱可敬的父母官。
毫无疑问,李冰的这一系列举措,赢得了人心,凝聚了力量。他成功地为日后蜀地经济建设活动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有了治人的成功经验后,李冰深深地意识到,治水和治人是一脉相承的,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尊重天性、顺应而生。治水的核心理念,逐渐在他的脑海里有了雏形。
02 天人合一,顺水而行的水利工程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李冰建造都江堰的初心,也是他的座右铭。
李冰自幼对中原文化颇有研究,其中对鲧(gǔn)伯障水、大禹导川等重大治水事件都熟稔于胸,对前人治水方法的利弊得失都有颇有心得。
治标先治本,第一步是要找到水患最根本的问题。不辞劳苦的他走遍高山大川,探寻丛林峡谷,仔细实地勘测山形水势。他推断岷江是对蜀地平原影响最大的河流,当务之急是控制岷江进入平原的水流。
明确首当其冲的任务后,就要制定改造方案。这困扰蜀国上千年的难题,这么多伟人前赴后继都无功而返,他怎样能杀出一条血路,出奇制胜呢?
有开拓精神的李冰,汲取前人治水的悲壮教训与成功经验,采取疏导与堤防并举的方法来治理蜀地的水患,成功叩响了“天府”的大门。
在他潜心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有三个最精彩的设计,就是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引水口。这三处工程相互承接又相互支撑,协调运行,配合得丝丝入扣,具有“分四六、平潦旱”、减洪避灾、有序灌溉的功效。岷江这条肆意横行千万年的恶龙,终于被李冰的高超技术和大胆构想所降伏了。
李冰的治水方案能被蜀人所接受,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该方案体现了阴阳五行的和谐与平衡,这非常吻合古蜀所奉行的文化。
李冰在工程设计上形成了因地制宜、顺从自然、化水害为水利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独特风格,尽可能发挥自然力的作用,减少人为的控制。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顺天应人、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从此,岷江水患被根除,蜀郡“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
都江堰强大的“造血输血”功能,使成都平原逐渐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成为了秦国的“超级粮仓”。进而,为之后秦始皇统一大业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支持。
著名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感叹:“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李冰“驯服”猛水的过程,不是靠蛮力大兴土木,而是顺应、尊重自然规律。在与水患求共处的过程中,李冰形成了一套治水治人的管理理念,被后世视为珍宝,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03 治水三字经,齐身治国平天下
李冰建都江堰,泽被千年。约公元前235年,一代治水大师与世长辞,享年约70岁。后人修建了大王庙,纪念和歌颂他一生的丰功伟绩。
他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仍长盛不衰,成为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犹如活化石,向世人展示着它前世今生的伟大奇迹。2000年,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它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李冰以使命为师,苦心钻研数十载,总结出的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被刻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二王庙石壁上。这治水六字箴言不仅被后世铭记,还被视为管理学的宝典秘籍,被广泛跨界使用,取得了与都江堰治水一样非凡的效果。
“深淘滩”是指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内江水量过小,不够灌溉之用。“低作堰”是指飞沙堰堰顶不可修筑太高,以免洪水季节泄洪不畅,危害成都平原。若在枯水季节采用高作堰的方式增加进水量,到了洪水季节就会造成严重淤积。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万万不可取。这治水三字经,既互相关联影响,又互相配合支持。
治水理念被后世广泛用于管理上,“深淘滩”对组织内部而言,是要不断挖掘内部潜力,确保核心竞争力,例如企业科研资源的投入,人才技能的提升等。“低作堰”对组织外部来说,是要始终保持开放心态,拥抱变化,做有远见的事。治水经验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在注重积蓄发展能力的同时,兼顾未来的长远发展,让企业保持了活力和生机。
相对我国的国策改革开放而言,改革就是“深淘滩”对内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进步;开放就是“低作堰”对外开放,兼容并蓄接纳国际环境的变化。治国如治水,顺应世界的发展形势,借外力为己用,助力中国的经济发展腾飞。
治水三字经,放眼小至个人,大至企业、国家都适用。李冰治水的大智慧,不但造就了都江堰的优异成绩,还发展成为了中国的谋略文化,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
04 小结
如今,伟人李冰虽已远去千年,他开拓进取、因势利导,天人合一的工匠精神,深深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砥砺前行。
我们为人处世,何尝不是一样呢?
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不硬碰、不死磕,而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学会尊重客观事实和底层逻辑去做人,拥有海纳百川、细水长流的远见去做事,勇于在挑战的机遇和创新的突破中谋求发展成长。人生不设限,当我们怀着初心,立足现在,放眼将来,便活成了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