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4种思维陷阱,每个人都有,导致我们不断犯错

这4种思维陷阱,每个人都有,导致我们不断犯错

作者: 破局邦 | 来源:发表于2023-08-09 11:56 被阅读0次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惟乔的第147篇原创文章

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很多决策。

小到早上出门穿什么衣服,中午吃什么饭,大到找工作选哪个行业,结婚选什么样的对象,买房选在什么位置等。

小的决策错了就错了,还无所谓,但是大的决策,错了,就要用一生去弥补。

然而,现实情况是,回想一下自己的曾经做过的重大决策,很多人都会后悔当初选错了。

为什么会选错呢?

从客观角度来看,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而世界是无限的,且充满了不确定性。

简单来说,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

而我们的决策往往是凭直觉。

丹尼尔·卡尼曼将大脑的决策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快系统,偏直觉、感性;一个是慢系统,偏理性。

快系统做决策就是快,366*23等于多少,我一口就说65232,快,但答案是错的。

慢系统做决策慢,费脑子,但是正确率更高。

人都是懒惰的,所以通常会用快系统做决策。

《行为设计学:掌控关键决策》这本书告诉我们,有四个思维陷阱,导致我们不断犯错。

面临选择时,陷入思维狭隘的陷阱

在选择时,我们通常会把选择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中,甚至只有两个选项,能做,不能做。

比如我们选择创业项目时,发现一个今年很赚钱的项目,我们思考的就是,要不要做这个项目。

当我们这样思考,其实就是排除了其他选项,只留下了这一项。

而正确的做法是,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来考量。

我们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以此为基础,把所有的选项摆在我们面前来选择。

这时,就会有项目A、项目B、项目C、项目D,一起供我们选择,把所有的项目进行分析。

因为选择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我选择了A,放弃B、C、D的代价有多大。

如果只是选择要做或不做,就是忽略了机会成本。

所以,要应对该误区,就要改变提问方式。

我能不能做项目A?

换成,我该做哪一个项目才能利益最大化?

分析选项时,陷入证实倾向的陷阱

当我们提出正确的问题时,接下来就要分析各个选项。

还是上面找创业项目的例子。

我现在有A、B、C、D4个项目等着分析,此时会陷入证实倾向这个陷阱中。

什么意思呢?

就是虽然有4个项目摆在我面前,但是我并不能客观、公平的看待每一个项目,而是心里有一个喜好,隐约之中我感觉项目D就是我想选的。

就像你有4个儿子,虽然你表面上说手心手背都是肉,要一视同仁,结果呢,你内心就是喜欢最小的儿子。

小儿子有一点优秀,你就放大他,夸他,而其他儿子的优点你看不到,在一点缺点就抓住不放。

几年下来,你会越来越觉得小儿子好,身上优点多,而其他儿子不太行。

这就是陷入证实倾向的陷阱。

当你内心倾向于谁,你就会不断地搜集对他有利的信息,以此来证明他的好。

而事后,还会选择性记忆。一个长得帅、漂亮的人,你会记得他的优点,而一个长得丑的人,你会记得他的缺点。

这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根植在我们脑中的系统,那么该如何避免呢?

首先,放开自己的心态,帮自己去更加公正地寻求更多的客观的证据。多听一听不同的观点,但是不急着决策,等到观点足够多时,再来分析。

分析时,跳出熟人圈子,找陌生人来帮助,征求他们的意见。

还有一个好方法,就是先做,再决策

有项目A、B、C、D,都先做一个MVP,MVP就是最小可行性产品的方法,直接把你的假设放到现实中去检验得出数据,你就知道这个项目行不行。

做出选择时,陷入短期情绪的陷阱

到这一步,我们要正式做选择,此时使我们做决定变得困难的并不是缺少了选项和信息,而是我们有时候我们内心自己的一些倾向,我们内心的冲突,比如说眼前的压力、自己的欲望、自己的情绪等,都会使我们在选择时不理智。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下班后时间的利用,人人都知道,下班后用来学习、做项目,可以让自己成长。

但是一到那个时间点,大脑就有一个声音跳出来说,玩一会儿游戏吧,看一下剧吧。

这种短期快乐的事情,让人欲罢不能。

我们常说的自律,其实就是控制自己的短期情绪。

如何应对短期情绪呢?

书中介绍了4个方法:

1、10-10-10方法,考虑10分钟后、10个月后、10年后当前决策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当前的顾虑(短期情绪)没有那么重要。 

2、认识曝光效应(喜欢自己熟悉的)和损失厌恶(同样的损失产生的痛苦大于收益带来的快乐)的作用。

3、旁观者清、换位思考:如果面临这种情况的是我的好朋友,我会建议他怎么做。

4、遇到决策困难时,始终牢记核心价值观,合理安排事情的优先级。

5、在面对学习成长这件事,最好的克服短期情绪的方法是用魔法打败魔法。

我用积极的短期情绪来迫使自己做出有利于长远的事情,核心元素是环境。用一个好环境来影响自己。

比如和四五个人合伙一起干一个项目,大家都在努力,甲喜欢早上努力,其余人看到他努力,自己也不好意思,于是逼自己早上也努力。

乙喜欢中午努力,到了中午时,甲本想休息,一看乙这么卖力干活,心想自己不能让人看扁了,于是继续加油。

到了下午、晚上,丙、丁继续接力,这一天都干劲十足。

接受结果时,陷入过度自信的陷阱

做完选择后,还会陷入一个新的陷阱,叫过度自信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受到很多东西的影响,比如说观察者偏见、禀赋效应等等,我们都会对未来如何发展做过于乐观的估计,而且越是专业的人,他可能会估计得越乐观,但事实上可能并不是如此。

比如当医生对自己的某个诊断感到非常确定的时候,统计数字表明有40%情况下他是错的。

学生考试结束后估分,如果他认为一道题只有1%的概率做错,其实真正的概率达到27%。

当然这只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而对于一些自卑消沉的人来说,可能会习惯性过度自卑。

该如何应对呢?

要有区间思维。

也就是我们过度自信的时候,我们其实对预测未来的时候给出的是一个最佳结果,但实际上未来的发展不是一个点,可能性是一个区域。

最佳结果可能会发生,还有一个最差结果,也可能会发生,这样就形成一个区间。

此时,我们要对结果有一个充分的思考,如果出现最差结果,你要怎么去应对,甚至怎么去预防,这样才能使我们对未来的估计更加的客观。

因为做成一件事,不是因果关系,而是概率关系。你做了什么,不代表一定会得到什么果。而是你做了什么,有一定概率得到什么果。

比如因果关系下,你努力工作,提升专业能力,那会就会涨工资。但现实是,如果你的工资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是这个人说了算,他不愿意给你涨,你就别想涨。

面对最差的结果,我们可以像炒股一样,设置一个止损点

人都很懒,一旦一个决定形成习惯后,就不愿意去改变。

比如我们习惯每个月都领工资,去固定的地方上班,如果企业能给你发一辈子的工资,那么这没什么。关键是突然有一些,客观环境变了,公司倒闭了,你被裁员了,都会打破这一切。

有的人以为有编制就稳,了解一下八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你就会发现,编制也不稳。

为了应对环境变化导致损失,我们就要经常修正一下自己的决策。

设个止损点,比如周总结、月度总结等,抽离出来,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审视目前做的事情,客观理性地评判一下。

就像教员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写一篇讲话,分析一下当前的局势,然后得出最近的行动方针。

这才是让自己的行为时刻保持与客观规律同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4种思维陷阱,每个人都有,导致我们不断犯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no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