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王官学与诸子学
历史是过往人类经验的总和,在这一大片广袤的范围中,只有很小的比例会成为历史的资料。而留下来的历史资料中,又有很小的一部分会成为历史知识,被现代人认知。历史知识当中又有很小一部分,有机会成为历史常识。值得一再提醒的是,历史常识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我们不断努力,试图接近历史,但绝不能说自己知道历史。对待历史,我们不得不始终谦卑,不断试着看能不能多知道一点,知道的更清楚一点,明确一点。想想看,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八世纪,被我们称为西周的这个时代,你究竟了解多少?
我们今天所说的西周的历史,比较有把握的是有铭文的青铜器,大约有两千多件。上面的铭文有长有短,有的可以有效解读,有的至今读起来仍然不知所云。每个历史研究者都有自己的主观立场,即便是有效的解读的铭文,也会被人为的认定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因而,史学界有句话叫做“多元主观产生相对客观”。简单的说就是大家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焦点出发,在某些角度有重叠共通的部分,这部分应该是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核心知识。核心知识的基本特征就是无论从哪个角度选择,都不能忽略的历史的变化,所以当历史上出现明显激烈的变化现象时,就应该被记录,更应该被解释,为什么在这段时间会有这样的变化?
比如我们知道每一个周天子的称号及排列顺序,甚至他们在位时做了些什么事情,把这些串起来,难道就是历史知识吗?绝不是这样,历史是要能够俯瞰全局,探索事件发生背后的特殊力量。
比如我们简述过,从西周到东周的历史,从成王康王时期有“成康之治”,厉王不是个称职的天子,发生了诸侯反抗,因而后来有了周共王时期的“共和”,一路讲到平王时,扛不住西方犬戎的入侵,守不住宗周的周幽王东迁至洛阳,西周结束进入东周。这种方式列出了事实,却忽略了历史知识中可能比事实更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解释为什么西周结束了变成了东周。因为犬戎打过来,宗周守不住只好迁都。那为什么犬戎会在这个时候打过来?宗周又为什么会守不住?于是,传统的解释是为了一个不爱笑的美人褒姒,昏庸的周幽王来了个烽火戏诸侯,那么宗周失守的原因是源于周幽王的失信。于是各路诸侯才会见死不救。可是犬戎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入侵?犬戎又是谁?
犬戎这个名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常常出现,而且很早就出现了,大约从公元前十三世纪一直到公元前八世纪几百年的时间中,犬戎都在比宗周更西一点的地带,和周人相邻了几百年。和周人都和平相处几百年了,怎么又突然翻脸了?是犬戎壮大了还是周王室衰微了?这些事件背后的种种,使得史学家们需要不停的追问,为什么?直到问的连史料都支持不了,想想这也有趣。
回到咱们这节课来,从西周到东周,最值得探讨记录的变化是什么呢?就是东周出现了诸子百家。西周时没有任何一个“子”,但到了东周有孔子,墨子,庄子,老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他们占据了东周历史的主要部分。
早在汉朝,当人们回顾离他们还没那么远的东周时,就已经认定这段历史的重点之一,就在于诸子百家的成就。“子”指的是个人,“家”指的是学派。西周没有“家”,知识没有被分为不同的学派。西周也没有“子”,“子”凸显的是个人。西周几百年间唯一的一个人物,那就是周公。西周三百年才出周公这么一位人物,东周五百年却出了上百个值得流传下来的人物。不是东周人比西周人聪明,而是因为西周缺乏人物诞生的社会条件。那又是什么样的条件能诞生这么多人物?让个人产生了集体的影响力。从这个问题出发,我们来看看从西周到东周的历史。
诸子的源头是周人知识的创新。我们知道殷商时期最有价值的学问,以及和权利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与祖先沟通的知识。周人不信这个,周人用三种不同的关系取代了过去商人和鬼神的关系。
第一种关系是人和天之间的关系。注意,周人的天可不是什么有意志的神。周人的天是普遍规律的总和。人若是对自我行为有疑问,就以占卦的形式来祈求回答,如何占,占了之后显现的卦象如何解释,就成了重要的知识内容。
第二种关系是现在的人和过去的人之间的关系。这也分两点,第一点是人与人的宗法位置,明白自己是谁,也明白他人是谁。谁是大宗谁是小宗,这些都有专人负责记录。第二点是人与人之间的盟约,这个我曾经也提到过好几次,就是“子孙孙永保用”。周人就是凭借了不说白话,取得了别人的信任。
第三种关系就是人与人的日常关联,什么意思呢?就是宗法关系不是单指你与他人血缘关系的远近,更重要的是,在这层关系之下,你该怎样做事。所以用礼法来固定宗法关系。礼法不能随便改动,还要有专人来负责管理,他们是所有人相对关系行为的终极权威。所以“礼”的内容,也就是另外一种重要的知识。
这套宗法关系维持了西周三百年的和平与稳定,它们逐渐瓦解的原因,是人一代代的繁衍。几代过去之后,会发生一些亲戚高高在上成了国君,另外一些亲戚则沦为了一无所有的庶人。社会地位的高下,严重影响宗法规范的行为法则。试想,当国君的遇到了沦为庶民的书祖,还能给予他对待叔祖的恭敬态度吗?这就是宗法难免随着时间而逐渐松散的原因。本来一层层的分封下去,国君与国君都是亲戚,然而,时日久远之后,现实中领主与领主之间没有交情,彼此亲戚连接只剩下名义上的,甚至连名义的关系都变得不那么明确了,于是,封地与封地之间很容易出现竞争,弱肉强食的原则凌驾于原本的宗法规定之上,抢封地这种以前不会发生的事儿,现在宗法松脱了,利益的诱惑越来越大,人的行为也就受着利益的驱使。
这节课的开篇我讲了周幽王时期的“诸侯不至”,小时候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觉得周幽王就是个傻子,而褒姒不但是漂亮女人没大脑,她而且还没什么情绪,这俩二货放一块还真挺般配。然而现在我们了解“诸侯不至”绝不是诸侯们简单的生了这俩二货的气。不管是不是真有褒姒,真有造假烽火传令的事情,“诸侯不至”的真正原因及其长远的历史意义,是封建宗法关系的松散。
周天子不是凭借自身拥有的武力来统治天下的,周天子直接控制的领域是王畿,实际上就是一座大点的城,但因为他所处在宗法的中心位置,使他能够号令天下,向所有封国诸侯要求资源与协助。这些诸侯都很清楚自己的宗法位置,对上他们应该提供资源与服务,对下他们就对世卿和大夫要求资源与协助。
宗法关系的松散,受到最大伤害的必然是周天子,他不在能够确保有这样的动员效果,逐渐的也就丧失了诸侯对他的敬畏与服从。因此诸侯不至,不是周幽王傻,而是把原本在政治结构上的长期变化结果,推给了个人。倒霉孩子周幽王就是个背锅的。显然在那个时代,在宗法原则之外,有了利益的原则。
并不是犬戎突然变得壮大,而是周天子能够动用的资源武力日趋变小。过去犬戎靠近王畿,周天子的烽火一举,远近的诸侯立即来防卫,犬戎显然不具备能够和这些诸侯抗衡的实力,所以几百年来才和宗周相邻而相安无事。但是周天子日益衰弱,宗周不再是原来的宗周,它只留下了表面的辉煌,是只纸老虎。纸老虎靠外表吓唬别人,一旦被看穿,犬戎了打进来,宗周就守不住了。
西周灭亡及封建宗法关系的松散,促使了诸子百家的兴起。百家表面上各自独立,让我们容易忽略了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关联,感觉好像到了春秋时期,各家突然从天而降,在中国繁荣兴盛。然而事实上,儒家的来历要远早于其他各家,更重要的是,儒家的来历和西周原先就存在的贵族教育有着紧密特殊的关系。孔子不是常常遗憾他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吗?礼也没了,乐也不响了,所以儒家的理想是恢复西周原有的体制。它和原先的王官学有着直接的传承脉络。
什么是王官学?东周丰富的史料告诉我们,王官学是一套少数人垄断的知识。王官学的核心知识是“礼”,王官学中最关键的人物,是“礼官”。“礼官”有两种职责,一是负责掌管这套知识,二是负责教育,将这套知识源源不断的交给下一代宗法成员。封建宗法关系松散后,这套王官学从贵族官方系统流离了出来,变形成为了诸子之中的一个派别。礼官们曾经是这个社会中最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大家都要依赖他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连国君也不例外。然而,他们的重要性几乎完全建立在封建宗法制度上,一旦封建宗法,不受重视,他们的地位便急剧下降。
春秋时期的史料中,有一个常见的关键字“僭”。什么是“僭”?简单的说就是“不合礼”。“僭”的行为越来越多,甚至成了流行,那也就意味着,封建宗法越来越没有约束力。那些积极扩大疆域的新兴国君所做的每一件事,几乎都是违礼的。
没有人守礼了,那礼官的梦想当然是恢复原来的礼,因此,这群人,王官学的传承者,便发展为东周最早崛起的一个派别,就是后来所称的儒家,儒家的根本就是王官学。
以儒家和礼之间的对照关系,我们可以清楚的拉出另外两个脉络,一个是墨家,一个是法家。墨家和法家都围绕着“礼”反对儒家。
孔子虽然主张恢复周礼,但其实孔子有着非常激烈的革命的看法。他认为之所以礼崩乐坏,是因为这些“礼”和现实脱节了,他要求复的“礼”,不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不是一条条的礼仪细节,而是内心的精神与道理,那是人之所以作为人活着的根本。这算是孔子对王官学的反省吧。
墨家认为“礼”和“乐”都是奢侈的排场,没有实际作用。应该从精神原则彻底推翻,不要用“礼”来区分人的关系远近,应该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的兼爱。
法家出发点是现实,活在当下,为什么要管过去的“礼”怎么规定?解决现实问题。不承认现实,就无法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个是与王冠学完全对立的。
要这么说好像都有道理啊,儒家复礼,大家按着规定来,自然不会以大欺小。墨家博爱,假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法家呢,觉得是人就有私心,有问题就解决问题,这样才现实。
还有两个学派跟王官学也有关系,甚至应该在王官学找他们的源头。那就是道家和阴阳家。
我们先来讲道家,到家比较复杂,他牵扯了庄子和老子两种其实很不一样的路数。更麻烦的是,这里面出现了史料的乱窜,两年来,将老子视为早已庄子的人物,把老子的思想当做春秋时期的思想,甚至还出现了孔子问道于老子的场景。然而,经过清末到民初,多位学者的仔细考证,我们才弄清楚了,史料将春秋的老聃和战国的李耳混成一个人了。春秋时代的老聃,原来属于史官系统,他们是封建宗法的记录者,他本人还成为了历史哲学家,他主张将礼还原为人类行为的一种。战国的李尔则是假托前面老聃的名义,写了专门弘扬道的著作,搞得许多人以为那是老聃的思想。庄子和王官学最为疏远,庄子也讲“道”,但他的“道”离开了人间范围,是大自然中的“道”。
至于阴阳家,它源于王官学中的占卜之术及“易学”。即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关联互动的,所以才能用占卦予以预知及推断。阴阳相生,五行互动,从中产生了一套包罗万象的规律。
好了,我们再从头捋一下。西周王官学的三个重要支脉:礼学,史学和占卦学。封建宗法关系松散后,这套贵族知识守不住原来的地位,开始向外向下散流,散流之后就在不同的情景下有着不同强调的重点,从而发展出了东周的诸子学,各家都有联系,各家又都各自为营。王冠学本来是个大系统,到了诸子学就变成了好几家,他们竞争大致在两个领域:一个是真理,一个是实用。思想与学术的黄金年代诞生了。
接下来,我们从下一讲开始,着重要介绍这些春秋时期的各门各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