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ademia是意大利语的Academy, 也就是学院的意思。最早1563年在佛罗伦萨创立了第一所美术学院,随后在1750年于威尼斯又建立第二所美术学院。当文艺复兴的火苗传到法国后,法国也开始兴建美术学院,在巴黎建的那家得到当局政府大力资助从而成为主流,成为the Academy。他们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就像是最高法院一样,不得到他们的认可艺术家就籍籍无名,成为边缘人,印象派的早期就是这种命运。由于法国国力的增强,她的美术学院在世界上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渐渐地超过了她的老师意大利而成为现代艺术的中心,不过想要看文艺复兴的成就还是得去意大利。
我们此行先到威尼斯再去佛罗伦萨,所以就先参观威尼斯的这家画院了。如果只有一天的时间那么我们不一定会去Accademia,因为威尼斯的特色就是其城市本身,一定要留足时间在水道纵横之中流连。然而我们安排了三天时间,因此安排了三个小时去参观这家以威尼斯画派为主的美术馆。威尼斯的画派成名较晚,虽然没有佛罗伦萨的名气大,但却挑战了很多宗教伦理上的固有模式,画作显得更有生机,更贴近人性。
从圣马可教堂出来,搭水上巴士两站路就能到,或者走路也只需要15分钟。美术馆门口有一座精致的木桥连接运河两岸。桥下有一家咖啡馆临河而设,秋日阳光暖暖,掌门懒筋犯了 ,就推说要回复工作邮件,找了张风景好的位置坐下咋说也不挪窝了。无奈护法只好独自进去参观。虽然网上有卖skip line免排队的门票,护法想着这家美术馆虽然和佛罗伦萨的属一个级别,但知名度小很多,如果连掌门都没有兴趣,那么估计不会有大批游客看热闹,因此没有买高价门票,看来这个推测是对的,门口就冷冷清清,到里面一看果然没有人排队,售票台前空空荡荡的。这样也好,可以在喜欢的画作前仔细端详。
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画派有五个典型特征:色彩鲜艳;画幅巨大;以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为背景;虽是以宗教为主题却通常会加一些表现威尼斯日常生活日小场景;以及三维写实性立体透视构图。这些特征都证实了当时的威尼斯果真是富得冒油,也再次印证了宗教在威尼斯只是一种工具。 为了统治需要,为了利润追求或个人的喜好,宗教是可以被利用调侃的。
画院里的藏品很多,都是名气响当当的大家真迹,都是教科书里的范例级别的,只是为了避免让掌门等太久,护法重点选了几幅作品欣赏。
第一幅 Titian: Presentation of the Virgin
2017初涉欧洲|威尼斯之四 Accademia这幅提香早年的巨幅作品描绘的是耶稣母亲玛丽亚少女初长成拜见犹太最高祭祀的场面。这虽然不是圣经里正经的情节,但这个宗教场面却给了艺术家表现威尼斯宏伟建筑和华丽服饰的绝佳的机会。画面两边华丽的建筑之间站满了人,以蓝天为背景衬出人群中右侧一位着血红大袍的长者,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画面右侧高处站着另一位身着大红袍的老者,高大庄严,这位就是最高祭祀了,在这两位穿红袍的人之间,有一个小小个子的女孩,穿着和天空一样蓝色的衣服,罩在金色光环下正缓缓走上台阶,她就是这幅画的焦点主角,圣母玛丽亚。和周围的人物场景相比,小女孩的比例显得很小,却传达出很强的气场。画面前景还有一位卖鸡蛋的老太太,把神性时间和威尼斯的世俗生活巧妙连接在一起。当地人都很喜欢这幅作品,称之为小玛丽亚。
第二幅 Mantegna : St George
2017初涉欧洲|威尼斯之四 Accademia这幅作于1460年的作品是放在玄关处替代雕塑的一幅油画。画中的圣乔治一手叉腰,一手拄剑在地,脚下躺着屠杀掉的恶龙,身体重量侧于一腿,另一腿略显放松。这种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站姿,动静结合显得优雅傲气,成为当时的时尚,后来米开朗基罗德的大卫像,以及Donetello 多纳太罗的大卫像都是采用这种站姿,即便到了现在耍酷的意大利小青年还会摆出这种站姿呢夺取女孩的目光呢。
第三幅 Giorgione: The Tempest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暴风雨即将来临前暂时的平静。艺术家运用了互相矛盾的元素衬托出一种神秘的氛围。身着盔甲的士兵对比柔软的裸体女人,荒凉的建筑废墟对比美丽的大自然,安详宁静的前景画面对比电闪雷鸣的背景。这些强烈的对比让观者情不自禁地关心起画中人物来,这位喂奶的女子和那个士兵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没有感觉到即将到来的暴风雨,为什么不赶紧找地方避雨?欣赏这幅画就像是在读一部玄疑小说急着想找到答案。
2017初涉欧洲|威尼斯之四 Accademia第四幅 Titian: Pieta
这是提香晚年的一幅作品。提香是文艺复兴巅峰时期最著名的艺术家,应该说比米开朗基罗更出色。提香同时也是成功的音乐家和商人,是总督府的常客,也是教皇和欧洲很多国王的朋友,有权有势有才气,被女人到处追捧,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辉煌。即便是当时欧洲最有权威的查理五世画也对他谦让几分,有次画肖像时提香把画笔丢在地上,五世皇帝还亲自起身帮他捡起递过去。就这么一个浪荡风流才子到晚年历经了文艺复兴的衰败,在色彩的选用上从五彩绚丽变成黑暗深沉,情绪也从张扬炫耀变得低调阴郁。 这幅圣母哀悼图是提香准备挂在他自己的坟墓里的。画面中的几个人物被身后巨大的罗马建筑压抑住,显得很无力;右下角的狮子雕塑又是那么凶狠让人畏惧。笔触也由文艺复兴时期的细腻精致变得粗狂随意,这种粗略的笔法在300年后被发展成为印象派画法。画面的构图也一改文艺复兴式的完美平衡对称型而采用了从右下到左上对角线式的富有戏剧效果的构图,从右下角的狮子像开始依次往左上方呈现死去的耶稣躺在圣母怀里,左上方是抹达拉的玛丽亚站着扭向一侧往右上伸出手臂陷入绝望悲恸。画面右下角前方跪着的木匠约瑟夫就是提香的自画像,象征着曾经辉煌而今已行将就木的画家自己。
2017初涉欧洲|威尼斯之四 Accademia就像米开朗基罗晚年雕琢的圣母哀恸像比其年轻时的更有生命内涵一样,提香晚年的作品也是繁华落尽洗净铅华却更耐人寻味了。
第五幅 Tintoretto: the transporting of St. Mark’s body
丁托列托师从提香,不过只学了几堂课就掌握了精华,于是一路自学成材。卖画发迹后依然坚持住在穷人区,是为很有个性的艺术家。
2017初涉欧洲|威尼斯之四 Accademia这幅作品选的题材是让威尼斯雄起的从亚历山大偷运回圣马可遗体的事件。丁托列托抓住了最富戏剧性的一刻定格作画。当时穆斯林人在广场上点起火来准备焚烧圣马可的遗体,就在这时一阵飓风骤雨突然降临,当即大家四面逃散寻找避风雨处。这时勇敢的威尼斯商人冲了上去抢了遗骨就往港口跑。画面构图也是是从提香,采用了对角线的模式让主题充满戏剧张力,正中的广场地砖从画面下方一直往上延伸,把观者也拉进了抢盗遗体的场景中,似乎如果不避让一不小心就会撞上这些商人,这种画面充满了动感。
第六幅 Paolo Veronese:The Feast in the House of Levi
其实此行护法最想看的是委罗内塞的这幅原名为最后的晚餐的作品。结果不巧偏偏碰上正在维护无法参观,真是有些遗憾,想来是为下次再访威尼斯找个借口,而这次就只能从画院视频资料里看一下过过瘾了。
2017初涉欧洲|威尼斯之四 Accademia这幅巨大的画面呈现出一派大吃大喝的酒宴场面,如果忽略画面里的人物长着西人面相,这倒是蛮像我们西门庆家的酒席场景。很难想象这幅作品是签约为一家修道院墙壁做的壁画,就像达芬奇为米兰的一家修道院画的最后的晚餐一样,这幅画也是属于宗教题材的画作,其初衷是为了表现威尼斯版的耶稣受难前最后晚餐的一幕。只是画面感太强了,完全冲淡了宗教的庄严肃穆,成了世俗百态。画面的中央坐着耶稣基督,两侧是他的门徒,桌上摆满了美味,门徒吃饱了正在剔牙,周围挤满了狂欢的人群,其中有侏儒小丑,有狗狗,有黑人,有半裸的女人,更为甚者,竟然还有德国兵,也就是刚刚洗劫了罗马城的德国新教成员。在罗马教廷眼中这些新教的德国人就是魔鬼,整幅画充满了邪恶;而在威尼斯人眼中却是另一番风景,他们讲究生活是要享受的,神圣的上帝创造了人类就是为了让人类能和上帝一起享受生活,讲求人性讲究平等就是对神性最大的尊重。
因此委罗内塞被传唤到罗马宗教法庭审讯,因无法为教廷的诘问提供另人满意的回答,委罗内塞同意修改作品。大家以为修改会是一个大动作,需要很多时间,没想到艺术家之花了一个晚上就搞定了。解决方案倒也是属于脑筋急转弯的那种,委罗内塞只是把画作的名字改掉,不再叫作最后的晚餐,而是改为the feast of the house of Levi.把佣金退回给修道院,转手把画卖给了Levi,果真不愧于威尼斯商人的头衔。
转眼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想想不能让掌门一个人在外面干等太久,就急急跑了出来,和掌门汇合后继续,下一站玻璃岛和彩色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