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今日看点
<二>孤独的守望者--李鸿章

<二>孤独的守望者--李鸿章

作者: 小希神 | 来源:发表于2017-02-28 16:00 被阅读101次

{合书后,似乎还无法释怀老泪纵横的李中堂在和会上与虎豹豺狼搏斗,大口大口吐血的一幕似乎早已定格在历史的烟云中。}我梳理了一下自己对人物的三大误区

论点一:签约签订导致声名狼藉

在几次与中外战争的落败后,清政府相继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而中方签字代表就是李鸿章。李鸿章在当时西方是蛮有名气、政治地位的人物,被誉为“东方脾斯麦”,中外合约签订之人只认李鸿章一人,只知有李鸿章,而不知有清政府。弱国不外交,人们只看到李鸿章议和条款,只视之为汉奸卖国贼,却不顾他的委屈更与何人诉说,与列强谈判的生命之危的他,只是一介手无寸铁的老人。根源在于积贫积弱的中国由一个腐败黑暗的专制国家统治。在中日《马关条约》谈判之日,李鸿章不顾70岁的高龄远赴日本谈判,与日本外相据理力争,力求为清政府减压负担。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是,在中日谈判期间,李鸿章在坐车回使馆的途中被狂热的日本爱国极端分子刺杀,所幸无大碍,日版外相伊藤博文为表达歉意,承诺赔偿军费减免2000万两,李鸿章愤然请求到:“老夫挨一枪就能少2000万两,那老夫宁愿多挨几枪,来吧”,伊藤博文严词拒绝,最后,他请求伊藤博文再减免2000万两作为回国的路费,无奈之下再签订了,我不知道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反正那一幕我是久久不能平复。

在《辛丑条约》签订之日,慈禧太后派出以李鸿章、庆亲王奕诓为首的代表团北上议和。在这个条约中,本来签订的人是庆亲王,已是执笔之人的庆亲王准备签字,但李鸿章阻止了他,对奕诓语重心长的说:“让我来吧,你还年轻,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骂名我来背吧”,毅然签下了自己名字。从来,都是把自己名利置之于身外的长者,这是一个步入风烛残年的老人所能做的义举。致敬//在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就吐血大病,不久辞世。

论点二:议和、怯战

在纵横晚清风云的几十年里,李鸿章始终在以维护大清而任重道远。有人评其“不战则已,战必怯”,在军师战略上坚持息事宁人、和平息战的方针。在我看来,李鸿章与列强的军事决策是正确的。在江河日下的大清,自太平军、捻军、胡匪连绵不断的起义中,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尸横遍野不住的景象时刻回荡在他的脑中,而这些是统治集团所看不到的。正因为李鸿章做最底层一步一个脚印爬向权力的中枢,黎民之痛始终股肱之臣的内心中无法抹去。对于战争,李鸿章从来谋定而后动。日本借朝鲜东学党起义入侵,李鸿章力排众议增兵朝鲜,从战略来说,朝鲜的地理位置险要事关门户安危。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应该听过吧。​

论点三:甲午战败

高中历史书上就曾言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就在于李鸿章,思索之余背后的原因却是纷繁复杂的。

其一.北洋水师的覆灭直接原因是军备落后,从《李鸿章传》中披露,北洋水师战败在于军备无法维持和扩充,弹药潮湿、设备无法更新。其二,在于内部矛盾错综复杂,有外籍军官与北洋军官的矛盾,也有北洋军官存在的矛盾,水师提督丁汝昌因为不具备专业的海师训练常常被水师学堂的下级军官看不起,是故无法上行下效。

其三,统治集结核心的忽视。慈禧太后因为庆祝生日扣押军费,当时李鸿章已经注意到邻国日本积极扩充战备的动向,视之为心腹大患,想加快购买当时已经订制出厂的最先进的“吉野号”战舰,却一直被搁置不议。清政府由于慈禧太后的寿辰大修颐和园,修到中期就已耗资3000万两,而李鸿章上奏申请60万元更新弹药的款项竟然不被批复,户部尚书翁同龢将仅剩的60万两批复给颐和园建设。无法更新设备弹药,如何抵御外侵。为了震慑列强,

其四,水师管理层的腐败。清政府不经考察评估就思议任命留洋归来的人,品行不端的人也进入管理层结果可想而知。军费的贪污,军备宋驰,纪律涣散等等层出不穷。除了邓世昌、刘步蟾个别管带品行以及才能单一,余者不入流之辈。

其五,从决策上来说,出战决策失误。当日本挑起祸端,在清朝管辖范围下的海域进行挑衅,李鸿章闭门不战。朝廷官员包括光绪帝无法忍耐弹丸之地的日本的挑衅行为,对李鸿章避战自保一片斥骂以及声讨,怒其不争,懦夫、卖国求荣等属性词概其头上。在清政府的严厉相逼,水师提督丁日昌违背听从君命出战落得的全军覆灭。李鸿章的避战自保方针事实是极为正确,他意识到水师已经到了无弹药可打、且战舰远落后于日本的境况,此消彼长的军事实力悬殊,出战必败,而出路在于借助列强的政治斡旋平息事端才是上策。

论点四:腐朽阶级的封建同盟者

这里说来,确切是有利之处。李鸿章,对清王朝维系的统治有着近乎偏执的爱。受以前知识水平的局限,我也一直想当然的认为李鸿章是封建王朝下的儒者。但对其了解俞深,油然而生的敬佩感更深了。

李鸿章是晚清王朝下的中兴人物,近代再独具大局与远见的重臣,主持洋务运动,新建北洋水师,引西方科技,遨游列国,结论显然是一个开明之士,在列强的欺压下依旧展示大国的风范。对百姓,李鸿章也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镇压太平之国之际,李鸿章带领淮军退守上海期间,目睹百姓流离失所,彼时还只是一方巡抚的他,上任之际就整顿吏治,恢复农业生产,实行减免税收政策,兴建房屋收容难民,提高关税分之毫厘。种种举措,在战时还不忘民众。如果不是清政府的腐败,一切的一切源头在于制度,李鸿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能实现。从臣子的角度而言,为官一任,必须忠君报国,他,做到了。镇压戊戌政变时,李鸿章未从参与,说:“我不做刀斧手”,这也是为什么,慈禧光绪在回銮的上车之际,听闻李鸿章去世悲从中来,慈禧一生都没如此悲伤,展现此态乃是真情流露。

最后,李鸿章,作为历史上古往今来具有争议的人物,每个人都应以理性的眼光看待,若是扔还是极端看待,烦请拜读梁启超的《李鸿章传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孤独的守望者--李鸿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uwx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