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大学生世界读书笔记
从经典到落地,你该这样读书

从经典到落地,你该这样读书

作者: 小小sha | 来源:发表于2017-01-07 05:35 被阅读170次

之前流行着一句话: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一是你读了多少书,走了多少路,爱过几个人,都可以从你的气质里读出来;

二是你读了什么样的书,看了什么样的风景,爱过什么样的人,也会从你的气质里读出来。

以前觉得,读书总是使人踏实,安静,多读书必有意,不必在乎读什么。

于是几乎是不具目的性的选择一本一本的书,一页一页的翻,以为走马观花,不咬文嚼字的翻到最后,那些东西也会统统囊括于肚,书里的那些精华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灌入我的脑海里,等我哪天需要的时候,读过的那些知识都会统统冒出来化作我生活的工具和助手。

而事实上是:

你花几个小时就想把别人练习千万遍总结出来的精华与智慧结晶信手拈来放到你的生活中,****这世界上哪有这么多简单又便宜的事情。

而回顾自己2016年读的书:

文学类:

《我们在路上热泪盈眶》《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这世上的美好唯你而已》《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优雅》《爱的作料》《阿弥陀福么么哒》《解忧杂货铺》《无声告白》《向着光亮那方》《恰到好处的幸福》《我敢在你的怀里孤独》《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你从未真正拼过》《好吗 好的》《极简生活》

工具专业类:

《麦肯锡工作法》《九型人格》《番茄工作法》《老HR手把手教你搞定HR管理:从有证书到会干活》

工具书和文学类的书籍参差不齐,一共20本,这些书要么是循着自己的喜欢选择的,或者是因为比较畅销选择的。

仔细回想,这些书囫囵吞枣的读完之后,可能留在脑海里的或许就是一两个人名,一两个闪眼的共鸣词汇,一个惊人的故事情节,或者一句带劲的鸡汤,一种孤独的感觉。

你说有什么纯干的知识干货是从读完那本书开始一直维系到现在的,似乎很少,或许读完的当时有,后来又被生活得惰性慢慢稀释了。

而如何将一本书真正内化,并真正吸收,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使书成为自己迈向成功的高效得力助手,是最近思考的问题。

ψ 一、选择

最近在读的书,即2017年的第一本书是:《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与此同时2017的第一个人生管理规划在线学习课程也在同时进行,分享人是笔记侠华东区合伙人、乐蓓联合创始人花花。

里面有些知识点如出一辙不谋而合:

读经典。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时间自有偏爱

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食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这是著名的林迪效应。正好解释为什么经典永远存在的道理。

花花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应当如何自处》的课程中谈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90%是无价值的垃圾,9%是值得一看的,而只有1%是值得研读的。那值得研读的1%就是我们所谓的经典

我们总是在重复的抓起沙子,我们应该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即把时间花在有价值的9%和1% 的经典上。

与其读10本书,不如读一本经典。

这也是选择比努力重要的的原因,也是你看起来很努力读了很多书却依旧肚子里没有料的原因。

ψ 二、学会只字不差的阅读

87082071624265873.jpg

李笑来老师说,

只字不差的阅读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在自己的惯有阅读习惯中,关于文学畅销书或者故事性、小说类的书,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为多,不求什么营养,只求了解整个故事的情节和作者要表达和阐述的思想。

而对于工具类书籍和专业书籍,读书会稍微认真,但是仅仅局限于只求大概不求甚解的层面,而这种阅读方式往往局限了我们都只是读了我们想要读的想要了解的自以为是的那一部分,书中真正的精华未必读到。

在信息爆炸时代和快餐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处在急于求成的步伐上,吃饭狼吞虎咽,读书一目十行,忘了初衷和要达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我们略读,扫读、跳读,似乎已经静不下心来认认真真一字一句的看一篇文章读一本书,于是往往很多时候我们错过了很多信息吃了很多亏

签房租合同签了不公平条例;邀请聚会看错了时间地点;工作马虎不看清报告傻傻乎乎问老板然后一顿被“吊”;专业性较强的书籍看了几本仍然只是看懂皮毛;浪费了时间一篇文章和一本书下来,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总是只沉迷于飞速的找一本书中浅显的可见选项,而自动忽略一些需要思考耐着性子需要咬文嚼字一字不漏才能都懂的隐性选项,而这些背后的隐性信息,正是书之精髓。

所以,与其增加阅读的宽度,不如增加阅读的深度,想要在某项知识技能上有所长进,找到书之精髓实操之

ψ 三、复盘,学习做思维导图

复盘其实就是复习盘活的意思。

以前自己的阅读习惯是阅读的时候将自己有共鸣觉得写得好有道理的话用笔再书上或者直接在电子书上标记出来做笔记,当一本书结束之后,再将标记的部分抄写在本子上,笔记略显机械,且不具关联性。

最近,从《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开始做思维导图,每一章读完之后,梳理成思维导图,在梳理的过程中发现有一小点不明白又倒回去重读,然后构架完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之后,突然有种融会贯通的感觉。

经典的书,行文结构,思想观点,语言措辞都有迹可循。

建立思维导图其实是将书从厚读薄,又从薄读厚的一个过程,由厚变薄,又薄及厚,才算是真正的内化一本书。

而思维导图的另一个好处就是:通过画思维导图,纸上的知识构架也深刻的存在于你的脑子里。

想象你的脑子从一堆乱起八糟的文件瞬间变成分文别类关联清楚地文件夹,你想要提取什么知识点或者想展开什么知识点都简单易行时,你的任督二脉似乎都打顺畅了。

ψ四、练习,PDCA的过程

是不是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觉:

很多时候看到正能量满满操作性很强的书,我们阅读完之后觉得书里面讲的头头是道想要立即行动。

很多时候,我们空有一腔热血计划满满,而没有执行力。

很多时候,我们执行到一半然后因为各种问题半途而废坚持到底的心就石沉大海浮不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就是缺乏一个反馈,缺少一次整改和再次行动。

说到底,其实这就是一个PDCA的过程。

我们计划一件事情,从计划到执行,到检查,到处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中断而不衔接,那么这就永远是一个开环,无法形成闭环,更加无法螺旋上升前进。

就拿跑步这件小事来说:

P:为了跑半马,我每个月计划训练跑100公里

D:于是每天至少跑3公里

C:后来觉的每天跑3公里浪费时间而且无法得到长跑的锻炼

A(第二个循环的P和D):于是改成一周跑三次,每次跑5公里或者10公里

P(进入第三个循环的PDCA)后来,为了节约时间,我放弃了做公交回家,直接背着书包跑步回家,一来节约了回家的时间,二来进行了跑步训练,三来每天背着运动装备上班和工作服下班,又练习了负重跑。

由此看来,落地实施的四步骤就是计划-执行-检查-行动,而依着这四个步骤一个循环一个循环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优化最后达到你想要的成果的。

相关文章

  • 从经典到落地,你该这样读书

    ​ 之前流行着一句话: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一是你读了多少书,走了...

  • 从道法落地到活法

    刘小平 后现代心理学分享第283天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习惯了追求道法,于是,懂了很多...

  • 从经典到经验

    从经典到经验

  • 从经典到经验

    在当代的阅读当中,人们不免会面临该阅读什么样的书,又或是该阅读名人名著还是实用性工具书!面临的选择会有很多,会有人...

  • 2019奇妙日思录|12月week2的周末小记

    周六:我人生的第​一‎场​读书‎会​落地。从0到‎1,筹备了一周,结果还算满意,给自己7分~ 感‎谢‎你​们‎和我...

  • 低头做落地,抬头看远方

    什么是落地? 从 “知道” 到 “做到” 到 “做好” 从 “输入” 到 “消化” 到 “生发” 从 “老板” 到...

  • 不是非经典不可

    读书,电影,听歌,非经典不读,非经典不看,非经典不听——你是这样的人吗?我曾一度如此,而今有了改观:不是非...

  • 读书的模样

    读书日的余温里,偶然在网页里浏览了30部电影中的经典读书镜头,从《傲慢与偏见》到《蒂凡尼的早餐》,从《朗读...

  • 从脑暴到落地,活动运营该这么做

    活动策划能力是运营从业者的标配,是检验运营功底的标准。 有个从事运营的前辈说,活动运营,是对你的策划能力、跨部门协...

  • 2017.07.01 读书笔记《这样读书就够了 》二

    【读书内容】《这样读书就够了》作者:赵周第二章 这样读书就够了!从正文第31页到第62页; 【读书感想】 这章内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从经典到落地,你该这样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uzx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