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每个人的人生之旅都在追寻,只是主题不同而已。
曾以为《追风筝的人》是一本童话式的小说,反差式的剧情吸引着我看完后,心里满满的都是对阿尔法的憎恶与哈桑的同情惋惜。可之后的很多次重温,都会发现,每一次看完它后,心里的感觉会逐渐变得不同。也许这便是很多人常说的,岁月的沉淀。
每一次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都在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小说中的人物们会不会仍然做出原本的选择。如果阿法尔不那么懦弱,哈桑不那么忠诚,阿法尔父亲多一点别样的温情......不过按照读者的想法拥有一个玛丽苏式的过程和结局或许能让人一时欢欣鼓舞,却会少了结束后的揪心悸痛、沉静后的深思、回味后的良多感触。
小伙伴,是我对此文的第一个感悟。小时候一起在乡间小路奔跑,在田野里玩泥巴和过家家的是好朋友,上学后一起做作业,一起吃饭学习的是好朋友,长大后能够在快乐时陪自己一起欢笑,在伤心时安慰拥抱的是好朋友。所有这些对友谊的定义,都未曾缺少平等作为前提。于是当我看到了阿法尔和哈桑之间的“友谊”时,气愤之余是深深地震惊。
我很羡慕阿法尔能够拥有这样无私为自己付出的朋友,能够包容自己的胆小懦弱,争强好胜,狭隘自私......一切的一切。或许掺杂着一丝丝阶层高低的成分,但全文字里行间都能够完完全全感受到哈桑对这段感情全心全意的付出和维护。起初阅读的时候,我很怀疑作者把阿法尔设定为主人公的意图,在我看来,能够属于他的形容词,性质都贴着“贬义”的标签,尽管他最后也努力的去忏悔,去为哈桑的儿子奔走,给他爱护与关怀。可是他竟然能够容忍其他人残忍暴力的蹂躏和自己一起长大的玩伴,能够为了掩盖自身“罪行”的而做出诬陷的行为举动。仅仅用一个“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拉扎人”看似毫无说服力的理由,就能够让自己心安理得的接受这一切。在小伙伴的字典里,他无疑与哈桑演绎了邪恶与善良的典型。
后来,从渐渐理解他的行为中体会到换位思考是我对文章的第二个感触。当我开始理解他的渴望,他的嫉妒,他的纠结,他的“无情”,他的无可奈何。理解一个从小就缺少父爱的孩子,发现父亲对一个仆人的儿子也能够这么好,发现自己的玩伴能够同时享受两份父爱,内心的渴望被嫉恨之火点燃,熊熊燃烧成燎原之势时。之后一切引起读者们厌恶的行为,便都能找到些许合理的解释。
就如同我们的生活中,作为旁观者,也许会对一些骇人听闻的事件义愤填膺抑或是嗤之以鼻。可是如果我们是事件中的主角,在特定的环境下,很难保证自己不会为了个人私利,为了自身欲望做出同样的行为举动。现在是医学生的我们,对一些医生收红包,贪污的事迹,表现的统统都是气愤与怒骂,可是谁有能保证将来自己走向工作岗位后,在诱惑面前仍能够洁身自好,恪尽职守?而阿法尔这个人物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的蜕变和成长会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中学会如何抉择。世间从来都不会有十全十美,不完美的魅力也能够闪耀着完美的光环。我们的身体每隔一段时间都需要去看医生,那么我们的心灵偶尔犯错也并不是无法原谅。不管是以后我们会像阿法尔般,做出一些近乎不耻的事情还是一直都做一个善良的好人,但是只要能在犯错后拥有改过的决心和行动,就应该要被适当的宽容。
现实里挤入了越来越多的残酷因子,所有在追逐梦想路上的人都应该要学会爱自己是我第三个感悟。不得不说哈桑的坚守与忠诚,甚至愚蠢的忍耐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阶层的歧视。但如果他能够学会爱自己,便不会有这么多可怜的色彩。这就无可避免的牵涉到了国家的问题,很早以前就学过“弱国无外交”的理论,在那个战火纷飞,惨遭蹂躏,默默无闻,深受种族与等级制度残害的阿富汗民族里,让哈桑这种阶层的人爱自己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是我们生活的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富强,民主和和谐,我们就应该去学会,“爱自己”不是自私自利,它代表着一种正能量品质,独立,自强,自爱,自重。
以独特的战争时代为背景,用人物的内心纠葛勾勒这个古老民族的灵魂,用角色们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行为举动汇聚起善与恶的潜流。这是在我看来,小说的独特之处,正如小说中阿尔法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让人在错综复杂中体会万千,却始终无法对他下一个公正而明确的定义。我一直纠结,虽然为了不伤害阿里,对哈桑的身世,他只能隐瞒,可是为什么他不能在对哈桑爱的多一点?哪怕就多一点点呢?或许对于他的理解,我还只停留在欣赏他对错误全力弥补这一阶段,更多的人性与善恶,还需要自己更长的人生经历的磨砺,但我相信,当多年之后我再重新阅读时,会拥有更深刻的心路体会。
就像我现在对于文章中风筝的定义,也仅仅只是自由,自责,期盼父爱一样。不过我相信人生终究会如同阿尔法为索拉图追逐风筝的场景一般,不论之前发生过多少不愉快,只要用心弥补和追逐快要逝去的东西,还是会收获索拉图般天真快乐的笑容。
愿我们都能够追寻到属于自己的风筝!去拥抱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