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大意】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只是说能赡养父母,既便是狗和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只养不敬,那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
本章同样论述孝道。“敬”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孔子从人与禽兽之别的角度,指出为孝必敬。“敬”字中包含情和礼。前文已述,礼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孟子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庶民不懂礼,故近于禽兽;君子守礼,方为人。而礼的本质又为情。《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宁俭;丧,与其其易也,宁戚。”(3·4)若无哀戚之情,葬礼办得再豪华周备,也谈不上“慎终”。孝顺父母也是同理,若能以己之所有尽事父母,匹夫勤劳足以顺礼,啜菽饮水,也足以致敬。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人应该做到孝亲、亲亲,这是最基本的,如果仅满足于“能养”,显然似与禽兽无别。
本章的提问者子游是孔子晚年的弟子。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其为春秋吴国人,姓言,名偃,字子游,小孔子四十五岁。《论语·先进》有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1·2)此章提到的十位弟子,被后世称为“孔门十哲”,其中就有子游。子游和子夏属文学科。先秦的“文学”,相当于今天的学术,是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养,是指饮食供奉。在世俗人眼中,能侍奉父母的饮食起居,就是尽孝了。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此句有歧解:
一解为犬马养人。东汉包咸认为,“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能养人。”狗能守门防御,马能负重载人,他们都是能养活人的动物,但他们不懂得敬爱人,所以不能把他们养人的行为说成是“孝”。
二解为犬马养亲。李光地《论语剳记》、翟灏《四书考异》认为,犬马也能养活自己的父母。犬马能识、乌鸦反哺,禽兽都能相养,只是不知礼罢了。人养亲而不敬,与禽兽又有何区别?
三解为人养犬马。朱熹《论语集注》认为:“犬马待人而食,亦若养然。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人也饲养犬马,如果供养父母不敬,那与饲养犬马有何不同?后人以为朱子将父母比作犬马,可谓大不敬。
四解为犬马喻指不肖之子。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注:“坊记小人即此章犬马。《公羊传》何休注言‘大夫有疾称犬马,士称负薪。’犬马负薪皆贱者之称,而大夫、士谦言之。”古代大夫生病,自称“犬马”,士称“负薪”,比如《孟子·公孙丑》中,孟子就假托“采薪之忧”为由,不去上朝见齐王。“犬马”,又指卑贱之人,我们常说“愿效犬马之劳”,就是谦言。“犬马”也可喻子之不肖。不肖之子也会养其亲,若不敬,又何异于不肖之子养其亲乎?
钱穆说,如果此句意为犬马养人,就该写为“至于犬马,皆能养”,而不是“皆能有养”,添出一个“有”字,即指皆能得人养。后人诟病朱子不应将犬马与父母作比,然正是如此,才深见其不得为孝。孟子亦云:“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孟子·尽心上》)养活而不爱,等于养猪;爱而不敬,等于畜养狗马。以《孟子》来解《论语》是直捷可信的。故取第三种解释。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养猫狗之类的宠物,宠物的开销大至接近于养儿。而对父母则常以忙为借口,拿点钱就算是尽了孝心。老人最需要什么呢?一点敬心,常回家看看,陪他们说两句话,这比给多少钱都要让他们高兴。能把用在宠物身上的爱心和时间,用在父母身上,就可谓尽孝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