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莫嗔堂堂主

如今的高等教育体系,评价与选拔人才靠的是什么?是唯才是举还是别的什么?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唯SCI论文”是举。很多高校在招聘青年教师的时候,基本上都有硬性指标,比如说要有几年旅外求学的经历,要么多少篇SCI论文,甚至有的地方要求SCI影响因子必须要积累到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指标可以激发年轻学者们的科研斗志,但是当这个事情做得有些过了的时候,就会带来负面的影响。《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此不善矣”,当我们都说这件事好的时候,我们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有问题?当全社会都在拼了命去努力向SCI靠拢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降降温,思考一下出了什么问题。
新冠病毒肆虐的时候,有些著名高校“及时高效”地应用其他学校发布的数据发布了论文。这些发论文者,确实加班加点,赶在了别的学校前发布了论文,很有可能申请个项目就有了保证。但这件事却成了全国人民的笑话,就像一个人落水了,周围的人没有给他扔一个救生圈,而是在岸上讨论如何救人及怎么救高效一样。同样道理,在这样一个艰难时刻,难道不应该全身心投入到对新冠病毒的研究当中?相信各位心中自有明断。
对于科研工作者,论文是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论文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但是二者不能完全划等号。还有职称这样一个看起来蛮奇怪的现象。现在很多人在评定职称时都要求有论文,而如何让署了自己名字的论文发表出来很多人都是很清楚的。与其说发论文,不如说是买论文,甚至都不用管论文的具体内容,只要是大体符合就可以。与论文的作用差不多,学历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这个人的科研能力,但是同样不能划等号。当我们融入社会,放低自己的心态,脚踏实地应用自己的学术能力做贡献时,学历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其实前面说的论文、职称及学历,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当作辅助帮助我们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真才实学的。然而放弃了对个人能力的考察,却直接用这几个指标限制别人,根本上是属于本末倒置。
SCI只不过是美国的一个科研数据库,它的全称是: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在这个数据库里,我们可以查询到最新的文献也能了解到科学发展的前沿。自己发表的论文能够在这个索引里面收录,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论文的水准。但是应用这个来选择人才,特别是选择中国的人才,那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
我们不能拿着一本书的目录当成这本书的内容。正确的顺序是从这本书的目录里,找到重要的内容,然后细心地学习,最后学以致用,为社会做贡献,这个才是这本书的价值。在科研领域内,受关注高的都是那些行业内比较热门的技术,但这并不代表受关注高,社会贡献就高。小明可能用一百种方法解决这个事情,大家都去探索新的解决办法,但是在社会实践当中,只有以最经济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往往一个热门方向,会有很多人争相去“蹭热度”。但是这些高热度不代表易转化,也许有些很热门的东西,在社会生产中转化却为零。我们需要理论研究,但是不能因为热门而去搞,要能够为社会提高生产力。创新意味着转化,如果创新不能转化,那就是纸上谈兵。
目前我写的东西,都不是为了评什么东西,而是为了总结自己所学,提高水平。这样做可以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也能把世界那些先进的科研及工程思想传播开来。有些先进的东西,如果我自己学会了,然后偷偷地自己用,让别人觉得我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那是一种悲哀,与那些抢着发论文而不为抗疫做点实事的人没有区别。所以,我把学会的东西发表出来,哪怕只帮助到了一个人,那也是对科研及工程领域贡献的一点微薄之力。
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东西,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这个体系需要经过若干步迭代,这也是一个一点点积累慢慢修正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将分类评价应用下去,那效果将是明显的。比如当年我是搞机械工程类的,那我发论文的影响因子一定是PK不过那些搞纯理论的。分开来评价,而不一味用SCI来划杠,就会释放大家的积极性。还要实行信誉制度,因为科研的信誉很重要。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论文图表漂亮,就应用假数据,那论文非但不会有好的作用,还会误导别人。另外一些评价规范之类的,更是包含了太多内容,需要相当细致的区分。
创新如何做,就是要在根本上激活科研工作者的热情。目前有些做法是让那些奋斗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心凉的,改变这个局面,让他们看出希望。同时也要把握好创新评价机制,不能让那些浑水摸鱼的败类有可乘之机,这样我们的创新才能被彻底激活,民族才能最终复兴。
(尊重原创,欢迎转载,请简信联系本人,谢谢!)
网友评论